第440章 第一次考验(2 / 2)

他看向麻彦辰:“彦辰,立规矩没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尤其是生态红线、文化保护的核心区,必须要有硬约束。你这个思路,是底线思维,保根本的。但是,”他话锋一转,“就像志远说的,如果规矩太死,可能会扼杀活力,或者催生地下经济。你这个‘铁腕’,得用对地方,用在关键处。”

接着,他点评李志远:“志远提出的引导和扶持,很有必要。政府不能只当裁判员,还要当好服务员和引导员。帮助本地群众提升经营能力和产品品质,这个思路对头。但要注意,扶持政策要精准,要能真正惠及想干事、能干事的人,避免养懒汉,或者被关系户钻空子。”

然后是对吴晓梅:“晓梅从规划和利益分配入手,看到了问题的更深层。把商业区适度分离,是个可行的技术思路。利益分配机制更是核心,如果保护者吃亏,破坏者得利,那再好的规划也难落实。你这个想法,需要更细致的测算和制度设计。”

最后,他看向赵小军,眼中带着一丝欣赏:“小军提出的提升体验,是着眼长远,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思路。旅游最终竞争的是文化和体验。你这想法很有价值,能有效分流商业压力,提升旅游品质。不过,这类项目前期投入大,培育市场需要时间,见效可能慢一点,需要有耐心,也要做好市场风险评估。”

点评完毕,他看着若有所思的四人,总结道:“你们看,这个问题,不是一个方法就能解决的。它需要综合施策。彦辰的‘管控’是保底线的盾,志远的‘引导’是调方向的舵,晓梅的‘规划与分配’是优化格局的棋盘,小军的‘体验’是提升品质的引擎。这几方面,缺一不可。”

他顿了顿,引导道:“那么,能不能把你们几位的思路融合一下?形成一个组合方案?比如,在空间上划定核心保护区和外围商业区(晓梅的思路),在核心区立下硬规矩(彦辰的思路),同时在外围商业区大力引导和扶持本土化、特色化经营(志远的思路),并投入资源开发深度文化体验项目(小军的思路),最后,确保门票、经营收入的一部分,通过一个透明的机制,直接用于生态补偿和改善本地彝族生活(晓梅的思路)?”

经过他这么一梳理和整合,原本有些对立的观点,瞬间变得互补起来,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完整的解决方案框架。

麻彦辰一拍大腿:“对啊!林书记,您这一说,我心里就透亮了!光卡不行,还得给出路!”

李志远也连连点头:“管控、引导、规划、体验,四管齐下,确实更周全。”

吴晓梅和赵小军也露出了豁然开朗的表情。

“这只是个初步框架,”林万骁摆摆手,“具体怎么划定区域?规矩怎么立才算合理又可行?扶持政策怎么定?体验项目选哪些?利益怎么分配?这些都需要你们,尤其是彦辰,带着草甸县的同志,下去做大量的调研和细化工作。下次小组会,我希望听到你们更具体的操作方案。”

会议结束时,麻彦辰几个人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高强度的头脑风暴,不仅对问题本身有了更深的理解,更从林书记的点评和引导中,学到了如何多角度、系统性地分析问题,以及如何将不同意见融合成有效方案的思路和方法。

看着他们离开时充满干劲的背影,林万骁端起已经微凉的茶,喝了一口。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些年轻干部,就是西明未来最锋利的刀。而他要做的,就是耐心地当好这个磨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