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第一次考验(1 / 2)

“苗岭小组”第二次聚会,气氛明显比第一次活络了许多。麻彦辰带来了一包自家炒的高山茶,吴晓梅给每人分了个小巧的U盘,里面是她整理的近期宏观经济数据摘要。李志远和赵小军则早到了几分钟,已经在低声交流着什么。

林万骁依旧坐在老位置,看着人到齐了,便笑着指了指麻彦辰带来的茶叶:“彦辰,今天咱们就喝你这个茶。看来你这个县委书记,还得兼管品茶了。”

一句话让大家都笑了起来,会议室里最后一点拘谨也消散了。

“今天咱们不漫谈,”林万骁收敛了笑容,语气变得认真起来,“找个具体事儿来琢磨。草甸县的‘云上草甸’旅游,现在名气是打出去了,游客越来越多。但我收到一些反映,也自己去看了,商业味儿是越来越浓了。再这么下去,那片高山草甸的魂儿可能就没了。今天咱们就讨论这个,怎么既能赚到旅游的钱,又能保住草甸的本色,防止过度商业化?你们谁先说说?”

问题很具体,也切中要害。几个人都沉思起来。

麻彦辰第一个开口,他是从基层上来的,对旅游开发中的弊病感触最深:“林书记,我觉得关键在规划和控制。就得立规矩,画框框!核心景区范围内,坚决不允许乱搭乱建,商铺数量、经营内容都要严格审批,统一管理。那些花里胡哨的、跟彝族文化不沾边的项目,一个都不能上。就得用硬手段卡住!”

他这话带着基层干部常见的“铁腕”风格。

李志远扶了扶眼镜,提出了不同看法:“麻书记,光靠卡和堵,恐怕效果有限,还可能引发矛盾。商家逐利是天性,你卡得太死,他们可能变着法子钻空子,或者干脆没积极性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引导。比如,能不能由政府牵头,设计一套符合彝族特色的店铺招牌、商品标准?扶持那些真正做彝族刺绣、漆器、特色饮食的本地人,给他们优惠政策,让他们成为主流?把好的树起来,差的自然就没市场了。”

吴晓梅接过话,她从市场和规划角度分析:“我同意李县长的部分观点。过度商业化,根源还是供需和利益分配问题。游客有消费需求,本地人想赚钱。堵不如疏。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把主要的商业服务设施引导到景区外围的特定区域,比如游客服务中心附近,形成集中的、规范的商业区。核心区保持原生态,只允许必要的、小规模的、原生态的体验式消费。同时,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旅游收入能真正反哺到保护环境和改善当地彝族群众生活上,让他们从保护中得到实惠,才有持续保护的动力。”

赵小军年轻,想法也更跳脱:“各位领导,我觉得除了管理和引导,是不是可以在‘体验’上多做文章?为什么游客非得去买那些粗制滥造的纪念品?因为他们缺乏更深度的文化体验。我们能不能开发一些‘非遗’工坊,让游客亲手跟彝族阿妈学点简单的刺绣,跟银匠学打个小饰品?或者搞一些彝族农耕、放牧的深度体验项目?让游客的钱花在‘过程’和‘记忆’上,而不是单纯的‘商品’上。这样既丰富了旅游内涵,提升了品质,也能分散对购物店的依赖,从根源上降低过度商业化的冲动。”

四个人,四种不同的思路:麻彦辰强调管控,李志风侧重引导,吴晓梅着眼于空间规划和利益调节,赵小军则聚焦于体验升级。一时间,会议室里观点碰撞,各有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

林万骁一直安静地听着,不时在笔记本上记两笔。看到讨论陷入僵局,他轻轻敲了敲桌面。

“都说得很好,从不同角度切入了问题。”他先肯定了大家,然后开始逐一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