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常委分工(1 / 2)

西站项目清查的雷霆手段和回迁户送来的锦旗,为林万骁在西明的执政开局积累了宝贵的政治资本和民意基础。官场内外都清晰地感受到,这位新任市委书记不仅背景深厚,手段更是老辣果决,绝非易于之辈。

风向已然转变,林万骁趁热打铁,将这种态势转化为制度性的安排,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执政基础。他选择的下一个突破口,是调整市委常委分工。

这是一个极其敏感且核心的权力再分配过程,直接关系到未来西明各项政策的走向和执行力度。按照惯例,市长郑国涛作为市委第一副书记,分管着政府全面工作,尤其在重大项目审批、财政资金使用等核心领域拥有极大的话语权。而此前西站项目暴露出的问题,以及数据核查中发现的疑点,都让林万骁意识到,必须对这些关键权力进行必要的制约和重新布局。

他没有选择在公开场合强行推动,而是在一次小范围的书记碰头会上,与市长郑国涛、副书记王志军、组织部长巫云山、纪委书记曾书林进行沟通。

“国涛同志,志军同志,云山部长,”林万骁开门见山,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近期围绕西站项目和数据统计暴露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为了更好地理顺机制、防范风险、提高决策科学性,我考虑对常委的分工作一些微调。”

郑国涛端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顿,眼皮抬了抬,没有说话,静待下文。王志军和巫云山则神色一凛,知道重头戏来了。

“我的初步想法是,”林万骁拿出一份简单的调整方案草案,“第一,成立市委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由我亲自担任组长,负责研究审议全市重大经济政策、中长期财政规划、以及像西站项目这类特大投资项目的立项和资金安排。国涛同志担任副组长,负责具体执行。”

这一条,看似保留了郑国涛的参与权,实则将重大项目和财政的最终审议权、决策权从市政府层面提升到了市委层面,由林万骁直接掌控。

“第二,”林万骁继续道,“考虑到志军同志党务工作经验丰富,原则性强,我建议由他协助我,分管市委办公厅、政策研究室,并联系人大、政协工作,确保市委决策的贯彻落实。”这进一步强化了副书记王志军的地位,使其成为林万骁在党务和决策落实方面的得力助手。

“第三,关于财政资金的日常监管和审计工作,”林万骁的目光转向方案草案,“建议由常务副市长朱志杰同志更多地承担起来,直接对我负责。长庚同志年富力强,专业能力突出,可以在防范财政风险、确保资金安全规范使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朱志杰是常务副市长,在政府序列中排名仅次于郑国涛。他并非郑国涛的嫡系,做事相对务实,林万骁通过几次接触,认为其有争取的可能。将财政监管和审计这部分实权从郑国涛手中剥离,交给朱志杰并要求其直接向书记负责,既是对郑国涛权力的实质性削弱,也是对朱志杰的一种考验和拉拢。

“另外,重大项目的规划审批和土地利用管理,涉及面广,廉政风险高,”林万骁最后补充道,“以后这类事项,由市规自局和住建局形成初步意见后,直接报志军同志和我审阅,再上会研究。”

这一系列调整,条理清晰,目标明确。核心就是围绕“人、财、事”三大权,通过设立更高层次的领导小组、倚重相对中立或可争取的常委、以及书记直接过问等方式,将原本集中在市长郑国涛手中的核心权力,部分收回市委,特别是收到林万骁自己手中。

郑国涛的脸色已经明显沉了下来。他放下茶杯,声音略显干涩:“林书记,这些调整……是不是步子迈得有点大?政府工作有其连续性和专业性,骤然改变分工,可能会影响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