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上午九点,版权局大会议室,气氛凝重。
会议桌擦得很干净,座位上名牌林立,代表着学界泰斗、业界巨头、司法实务专家以及相关部委的司局级官员。
林万骁坐在主位,深色西装,没打领带,神色平静。他面前摊开着一本空白的笔记本,手边放着一支看起来平平无奇的黑色水笔。版权局几名骨干分坐两侧。会议尚未开始,各方代表已泾渭分明接名牌入座,彼此间互助微笑,点头寒暄。
“各位专家,各位代表,上午好。”林万骁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今天把大家请来,主要是就《着作权法》过去几年的实施情况,听听各位的真知灼见,为下一步的修订完善做准备。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也在于与时俱进。希望大家畅所欲言,把问题摆在桌面上,把矛盾捋清楚。”
他言简意赅,没有任何官样文章,直接切入主题。“首先,关于网络环境下着作权保护面临的新问题,特别是平台责任边界,想听听各位的看法。”
话音刚落,一位头发花白、戴着厚厚眼镜的老学者,燕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郑一夫,便扶了扶话筒,语气带着学究式的严谨,却也锋芒毕露:“林局长,各位同仁。我认为,当前法律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避风港原则’适用过于宽泛!‘通知-删除’规则,在实践中几乎成了平台规避责任的万能挡箭牌。用户上传侵权内容,平台只要事后删除,就万事大吉?这严重不合理!平台利用这些内容吸引了流量,获得了巨额广告收益,却不用承担事先审查的义务,这等于将保护成本完全转嫁给了权利人。我建议,修法必须明确平台的‘事先过滤义务’,利用技术手段,从源头上遏制侵权内容的传播!”
他话音未落,对面一位穿着定制西装、代表国内某头部视频平台“星耀视界”的首席法务官周立斌,立刻皱起了眉头,语气虽然克制,但反驳之意明显:“郑教授的观点,我不敢完全苟同。要求平台承担普遍的事先过滤义务,技术上是否可行?成本有多高昂?这会极大增加企业的运营负担,扼杀创新活力!更重要的是,这涉及到对海量信息的判断,平台不是司法机关,如何能准确界定每一份上传内容是否侵权?一旦误判,又会引发新的法律纠纷。‘避风港原则’是国际通例,其核心在于平衡,不能因为保护版权,就无限加重平台责任,阻碍信息传播和互联网产业发展!”
“平衡?”坐在郑教授旁边的一位知名网络作家代表,笔名“沧浪月”,忍不住冷笑一声,她年轻的面庞上带着长期熬夜创作的疲惫和此刻的激动,“周总说的平衡,就是让我们这些创作者的血汗被无偿窃取的平衡吗?我的小说刚上架更新不到一小时,盗版网站就能同步更新!读者流失,订阅惨淡,我们找平台,平台让我们自己取证,自己发通知,流程走完,盗版早已传播得满天飞!我们的权益谁来平衡?”她的声音有些发颤,带着真实的委屈和愤怒。
周立斌面不改色:“沧浪月女士,我们非常理解创作者的困境。星耀视界也投入巨资建立了版权监测系统。但互联网信息是海量的,侵权形式层出不穷,我们确实无法做到百分百拦截。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共同努力?说白了就是让我们自认倒霉!”一位独立音乐制作人猛地拍了下桌子,他留着长发,衣着随意,情绪更为外放,“我们的歌在小平台被盗播,投诉过去,石沉大海!平台装死,我们维权成本高得吓人,请律师?发函?我们搞创作的有几个请得起?法律如果不能给我们这些小创作者一条活路,那保护的是谁的版权?”
会议室内顿时响起一片低声议论。创作者群体情绪激动,平台方代表则竭力辩解,学者们观点也不统一,有的支持加强平台责任,有的则担忧过度监管会抑制活力。
林万骁默默听着,笔尖在空白笔记本上轻轻点着,没有记录一个字。他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碰撞的利益诉求和观念差异,如同会议室里无形的刀光剑影。
等这一轮的激烈交锋稍歇,他适时开口,将话题引向另一个焦点:“好,关于平台责任的讨论很深入。我们再谈谈另一个问题,着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作用和透明度问题。”
这下,火力又转向了。一位代表影视公司的老总率先开炮:“音着协、音集协这些集体管理组织,垄断了音乐作品的授权和收费,但钱收上去,怎么分的?分给谁了?透明度太低!我们影视公司每年支付巨额音乐使用费,但很多音乐人反映根本没收到或者收到极少的分成。这里面的管理成本、运作效率,是否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