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舆论同心圆(1 / 2)

龙嘴峡滑坡灾害的舆情应对工作告一段落,但其暴露出的问题与积累的经验,却成为舆情局内部深入反思的宝贵素材。林万骁决定召开一次全局范围的研讨会,主题便是“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与共识凝聚”。

会议室里坐满了人,不仅有局里的骨干,林万骁还特意邀请了部分来自燕大联合实验室的学者,以及部内其他相关司局的观察员。他希望这是一次思想的碰撞,而不仅仅是工作总结。

会议前半程,各处处长和业务骨干结合龙嘴峡案例,汇报了监测、引导、协调各环节的得失,讨论热烈,但多集中于具体操作层面。

当讨论似乎陷入技术性细节的泥潭时,林万骁轻轻敲了敲桌面,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他没有立刻评价之前的发言,而是将目光投向窗外,仿佛在组织语言,片刻后,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各位刚才的讨论都很具体,很有价值。但我们在埋头拉车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抬头看看路?我们应对了无数次舆情,平息了无数场风波,但有没有思考过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我们舆论工作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看到不少人露出了思索的神情。

“是为了消灭所有负面声音吗?不可能,也不现实。是为了让网络空间一片歌功颂德吗?那只会掩盖真正的问题。”林万骁自问自答,随即抛出了他的核心观点,“我认为,我们舆论工作的核心,在于‘凝聚共识’,在于画出最大的‘同心圆’。”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画了一个小小的圆心。

“这个圆心,是什么?就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利益,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共同梦想。这是不容置疑、必须坚守的底线和根本。”他在圆心重重一点。

接着,他以圆心为核心,画出了几个层层扩散的圆圈。

“围绕这个圆心,存在着不同半径的‘同心圆’。最里层的,是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高度认同、坚定不移的支持力量;往外一层,可能是对某些具体政策有不同看法,但总体上拥护核心、希望国家好的建设性力量;再往外,或许是对一些社会现象不满、发出批评声音,但本质上是恨铁不成钢的群体;最外层的,可能是一些受到错误思潮影响,或者因自身利益受损而心存怨气的个体,甚至包括少数别有用心者。”

他放下笔,转身面对众人:“我们过去的工作,有时过于简单粗暴,要么试图把所有声音都压进最里层,要么对稍微外围的声音就视为异己,进行排斥和打击。结果呢?往往适得其反,把一些原本可以争取的力量,推向了更外围。”

“龙嘴峡事件中,我们前期专注于辟谣和发布权威信息,这没错,是守住了圆心。但真正扭转舆论态势的,是什么?”他看向引导处处长。

引导处处长思索着回答:“是那个获救村民的感人故事,是救援人员的无私奉献精神打动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