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巴蜀玉脉 > 第296章 激光烛龙与灵能疆域

第296章 激光烛龙与灵能疆域(2 / 2)

羊羽在这里的灵觉感知到,极寒环境似乎使得整个系统的能量流转变得更加“凝练”和“迟缓”,少了几分灵动,却多了几分沉雄。这种环境对系统能量特性的影响,或许也能转化为某种战术上的特点。

第四站,中原“定鼎”指挥中心。

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型号,“烛龙”承担着区域核心防卫的重任。其系统复杂度远超前4个级别,集成了更先进的相控阵发射技术和自适应光学系统。

在这里,专家组遭遇了最为棘手的问题——系统性误差的累积。在连续进行超过二十次不同模式、不同功率的拦截演练后,系统整体的瞄准精度会出现一个缓慢但确实存在的漂移。单独检查任何一个子系统,如陀螺仪、光学传感器、伺服机构,都在误差允许范围内,但组合起来并长时间运行后,误差便会悄然累积。

“这是典型的‘幽灵误差’。”林夕面色凝重,“是各子系统在长期动态耦合作用下,产生的非线性相互干扰。解决它,需要对整个系统的控制模型进行更深层次的耦合分析和大数据建模。”

羊羽尝试用灵觉去捕捉这种“幽灵误差”的源头,却发现这就像在喧嚣的市集中分辨一根针落地的声音,极其困难。他只能模糊地感觉到,系统内部无数精密部件协同运作时,产生的是一种复杂如混沌的能量背景噪音,而那误差,就隐藏在这片噪音的特定频率之中。

最后一站,西南“擎天”战略基地。

这是“烛龙”系列的巅峰之作,堪称国之重器。其庞大的体积虽然相比传统同功率激光器已大幅缩小,但依然是前几个型号的数倍,蕴含的能量等级令人心悸。它被安置在一个深入山腹的巨型掩体内,散发着令人窒息的威严。

“烛龙”的测试更加谨慎,每一次全功率发射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其威力足以在瞬间汽化大多数已知材料,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也更为显着。

在观摩了一次对模拟洲际弹道导弹再入体的拦截测试后,那耀眼的光柱仿佛连天空都要洞穿,目标在无声无息中化为乌有,专家组对系统进行了最彻底的检查。

硬件层面,“烛龙-5”几乎无可挑剔,代表了当前人类工程学的最高成就。然而,在最高负荷运行后的能量残余分析中,羊羽的灵觉捕捉到了一种极其怪异的现象。

当那毁天灭地的光柱发射之后,发射装置核心区域的能量场并未像理论上那样迅速衰减至背景水平,而是留下了一种……类似于“回响”的微弱波动。这种波动并非电磁波或热辐射,而更像是一种烙印在空间结构本身上的“痕迹”,带着一丝与风域湖墟门能量相似的、难以言喻的“活性”!

“高能激光,特别是达到‘烛龙’这种能级,其极端能量聚焦和瞬间释放,是否已经轻微地触碰到了时空的底层结构?”羊羽心中掀起惊涛骇浪。他想起了风域湖那次过载事件中,监测到的微小时空曲率扰动。“难道,纯粹科技路径的能量极致运用,与灵能路径的极致探索,在某个我们尚未认知的维度上,产生了交集?”

这个发现太过惊人,也太过超前,羊羽暂时将其埋藏心底,只在专家组最核心的几人中进行了小范围沟通。他们一致认为,这或许是未来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方向,但现阶段,首要任务还是确保“烛龙”系统的实战可靠性。

巡查结束,返回风域湖基地。

专家组的成员们带着海量的数据和发现的问题,投入到紧张的总结与攻关之中。一份份详尽的评估报告和改进方案被迅速制定、论证并下发至各相关单位。

强激光攻防系统,在这番近乎苛刻的“体检”与“调理”之后,其各个层级系统的稳定性、适应性和可靠性都得到了显着的提升。那些在极端环境下暴露出的细微瑕疵,被逐一修正;控制算法变得更加智能和健壮;材料与工艺在反馈中持续优化;维护保障体系也因加入了预测性诊断而变得更加高效。

这条横空出世的“激光烛龙”,其鳞甲更加致密,其筋骨更加强健,其眸光更加锐利。它不再仅仅是实验室的完美造物,而是真正成为了一把经过实战环境检验、能够随时出鞘、斩断一切来犯之敌的国之利刃。

然而,在羊羽和林夕的心中,这次巡查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不仅仅是对一套武器系统的完善,更是一次对当前华夏科技力量边界的实地勘察。他们看到了辉煌的成就,也触摸到了那隐藏在成就之下的、更深层次的未知。

在“烛龙”那足以撕裂虚空的极致光能,与风域湖底那蕴含着时空奥秘的灵能网络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遥相呼应的关联。两者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人类对能量、对物质、对时空乃至对自身认知的探索,正在逼近一个前所未有的临界点。

一边是激光与代码铸就的“烛龙”,守护着有形的疆域;一边是灵能与硒玉编织的“网络”,探索着无形的边界。这两条路径,如同华夏文明腾飞之双翼,正承载着这个古老的国度,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冲向一个充满了无限可能、也蕴含着无尽挑战的未来。

“烛龙”巡疆,灵网探秘。科技的锋芒与灵能的幽深,在此刻交汇,共同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文明进阶图景。下一步,是如何将这两股力量更好地理解、融合与应用,而这,需要他们在各自的领域,继续向那深不见底的认知深渊,勇敢地迈出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