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域湖底那场由“微激励”实验引发的认知风暴,其涟漪尚未完全平息,另一股由最前沿科技凝聚而成的风暴,已然在华夏大地的各个战略节点生成。这便是“烛龙”系列小型化强激光攻防系统的全面列装。
“烛龙”之名,取自上古神话中“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的钟山之神,其开眼为昼、闭眼为夜的威能,与强激光系统瞬间释放光能、主宰局部战场的光明与黑暗之属性不谋而合。从100兆瓦到500兆瓦,五个功率层级的小型化系统,如同五把经过千锤百炼、规格不同的神剑,被分别部署于重要的边境哨所、战略要地、天地星轨、核心城市防卫节点乃至某些高度机密的移动平台上。这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华夏的战略防御与威慑能力,更标志着在能量武器小型化、实用化领域,华夏已经遥遥领先,迈入了一个曾经只存在于科幻构想中的时代。
然而,任何尖端武器系统,从实验室完美数据到复杂实战环境下的绝对可靠,之间必然存在着一条需要反复践踏、检验与磨合的艰辛之路。为了确保这条苏醒的“激光烛龙”能够完美发挥其獠牙与利爪的威力,由羊羽和林夕牵头,组建了一个囊括了高能物理、光学工程、材料学、能量控制、实战战术评估等领域的顶尖专家组,对已经列装的各功率级别的激光系统,进行了一次全面而深入的巡查。
他们的行程紧密,从西北大漠的深处,到东南沿海的岛礁,从雪域高原的隘口,到林海雪原的边境。目的只有一个:在真实的、多变的环境压力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这套寄托了无数期望的攻防系统,变得更加先进、可靠、稳固。
第一站,西北“砺剑”基地。这里是典型的极端环境测试场,昼夜温差极大,风沙肆虐。一座低矮的、覆盖着荒漠迷彩的球形堡垒内,闪烁着金属冷光的发射单元静静地矗立着,其流线型的外观和紧凑的结构,完全颠覆了人们对大功率激光武器体积庞大的传统认知。
“报告,强激光各改攻防系统自列装以来,已完成七百三十次例行校准,三百次模拟拦截,五十次实弹打靶。从100兆瓦到500兆瓦,各系统基础运行稳定,满足设计指标。”基地负责人汇报着,但眉宇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专家组立刻投入工作。林夕带领能量控制团队,仔细检查着系统的供能线路、储能单元以及冷却系统。羊羽则更侧重于运用其独特的灵觉,去感知整个系统在待机、启动、低功率运行乃至模拟发射时,其内部能量流转的“气息”。
很快,问题浮出水面。
在一次模拟对抗高速无人靶机的演练中,系统成功锁定并“击毁”了目标,但在持续跟踪与照射的末端,光学透镜组内部的一个微型压电陶瓷致动器出现了微米级的响应延迟。这个延迟在数据记录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甚至未触发系统自检警报,却未能逃过羊羽那超越精密仪器的灵觉感知。
“这里,”羊羽指向发射单元内部一个复杂的透镜调整机构,“在持续高频微调时,能量流转有极其细微的‘涩滞感’,虽然不影响本次拦节,但长期累积,可能导致光学部件疲劳或校准精度下降。”
技术团队根据羊羽的指向,进行了针对性的超精细检测,果然发现了那个致动器在极端工况下的微小异常。问题的根源很快被追溯到——基地频繁的沙尘天气,导致尽管有完善的密封措施,仍有极其细微的磨蚀性颗粒侵入,影响了致动器的长期稳定性。
“不仅仅是加强密封。”林夕在总结会上提出,“我们需要在系统自检算法中,加入对这种长期微磨损导致的性能衰减预测模型,实现预防性维护。同时,材料组需要考虑开发更耐磨损的涂层或新型致动器材料。”
第二站,东部沿海“镇海”要塞。
这里面临的是高盐、高湿的海洋性气候挑战。激光发射塔架设在海边峭壁上,如同镇守国门的锐利眼眸。
巡查发现,列装的激光系统,整体运行状况良好,但在一次多目标、饱和攻击的模拟防御中,能量分配系统出现了短暂的过载预警。虽然备用能源及时切入,未造成实质影响,但暴露了在应对超高强度、波次连续的打击时,能源切换逻辑存在毫秒级的优化空间。
“这不是硬件问题,是‘大脑’的反应速度问题。”一位控制算法专家指出,“我们需要优化能源管理核心的决策树,将极端情况下的切换优先级和预判机制做得更加智能和迅捷。”
羊羽在此处的感知则更为玄妙。他感受到,当系统全力运转时,那凝聚到极致的能量,不仅产生了物理上的高热和光辐射,更在灵觉层面形成了一种锐利无匹的“势”,这种“势”似乎能一定程度上排斥甚至驱散周围环境中游离的、微弱的灵能扰动。
“激光能量本身,是否对灵能场有某种‘净化’或‘压制’效应?”羊羽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这或许意味着,强激光各系统在未来,可能不仅是对抗物理目标的利器,甚至在某些涉及异常灵能现象的场景下,也能发挥作用。
第三站,北部“雪域”防空圈。
极寒环境是这里的考验。在零下四十度的低温中,任何精密设备都面临着严峻挑战。
激光系统大部分时间表现稳定,其特殊的低温启动和保温设计功不可没。然而,专家组在一次极寒条件下的长时间待机后快速启动测试中,发现超导储能环的充能效率在最初几分钟内,比理论值低了约百分之三。
问题在于材料的低温特性。尽管采用了最新的低温超导材料,但在从极低环境温度瞬间转入高负荷运行状态时,材料内部的晶格结构会发生极其微小的、可逆的相变,导致临界电流密度出现短暂波动。
“需要调整预热策略,或者优化充能初期的电流控制曲线,以适配材料在这种极端温变下的物理特性。”材料学家给出了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