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中心的实时监控画面上,代表“阴眼”区域背景灵能辐射水平的曲线,突然开始缓慢而稳定地上升!不是脉冲,而是持续性的抬升!
“能量场强度正在增强!速率每分钟0.3个标准单位!”监测员的声音带着紧张。
“所有水下单位,报告情况!”林夕立刻通讯。
“‘探骊’号采样完成,正在上浮,未触碰异常区域。”
“obS阵列部署正常,未检测到显着地震事件。”
“AUV网络监测显示,湖底水体温度、流速未见明显变化。”
能量场的增强,似乎并非由外部扰动直接引起。
羊羽猛地抬头,望向湖面的方向,他的灵觉捕捉到了一种极其微弱但范围极广的变化:“是太阳……日照增强了。”
气象数据同步传来:笼罩风域湖地区多日的云层正在快速消散,阳光直射湖面,湖表水温监测点显示温度开始略有上升。
“光能……通过某种方式,影响了阴眼的能量输出?”一位能量物理学家感到不可思议。阴眼关联的是地下暗河,理应不受表层光照影响。
“是耦合效应。”陈老目光锐利,“阳眼因光照增强,能量输出微增,导致整个太极循环的驱动力加强。这种加强通过水流和能量场传递,最终影响到阴眼区域的平衡……就像拉动一根链条,末端也会动。”
但能量场的增强幅度,似乎略微超出了模型预测。
就在这时,刚刚投放的obS阵列传回了第一批实时数据。数据显示,在能量场开始增强的同时,湖床基底以下约50米处,检测到一阵极其微弱但频率丰富的振动信号,其频段……与昨天那个异常脉冲的残留频谱存在高度相似性!
“是应力调整!八角形区域那个‘压电共振腔’对系统能量状态变化的响应!”林夕瞬间明白了过来,“它不仅在被动响应地应力,也在响应整个太极循环的能量状态!它是这个超大规模系统的一个‘活性传感器’,甚至可能是‘调节器’!”
样本被迅速送回基地实验室。初步分析结果令人震惊。
对玛瑙岩芯的矿物学分析显示,其内部石英微晶的排列方式呈现出一种高度有序的“拟晶”结构,类似于某些天然形成的“光子晶体”,能够对特定波长的能量产生选择性的反射、折射甚至聚焦效应。这完美印证了陈老关于“复杂光学现象”的推测。
而对“风域灵螺菌”的基因测序和代谢产物分析则发现,生活在阴眼玛瑙上的菌群,与阳眼硒玉上的菌群,虽然在核心基因组上高度同源,但其表达出的膜蛋白和能量转化酶系存在显着差异,更适应阴寒环境和玛瑙释放的特定频段能量。它们就像是同一种生物,为了适应不同极性的环境而进化出的两种“生态型”,共同维系着太极循环的能量转化与平衡。
所有的证据链条,都指向了一个结论:风域湖底的奇迹,是一个从微观的晶体结构、微生物生态,到宏观的水流动力学、能量场分布、乃至区域地质活动,多个层次、多种自然力量在极端巧合下耦合形成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超复杂系统。
那个八角形结构,是这个系统在漫长演化中形成的一个关键且奇特的“结构-功能”单元,是自然之力鬼斧神工的造物,而非人力所为。
然而,它的存在,以及它对系统能量状态的敏感响应,也意味着这个看似和谐的太极循环,内部蕴含着极其复杂和动态的平衡机制。任何外部的强力干预,都可能通过这个“节点”引发难以预料的连锁反应。
傍晚时分,“神工”专家组的先遣队,终于抵达了风域湖基地。他们带来了更先进的探测设备和更庞大的计算资源。
听取了林夕和团队的详尽汇报后,专家组的首席,一位精神矍铄、目光如电的老者,沉默良久,最终缓缓开口:
“天然的太极图,耦合的地脉系统,拟晶结构,能量敏感的菌群……诸位,我们发现的,可能不仅仅是一个能量源,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然超构系统。它向我们展示了,在特定条件下,纯粹的物质规律能够自组织演化出何等精妙、何等强大的功能结构。”
“理解它,或许能让我们在能源、材料、环境乃至生命科学领域取得突破。但守护它,更是重中之重。它的平衡,脆弱而强大。”
他看向林夕和羊羽:“‘烛龙之眼’计划继续,但重心转向非侵入式观测和建模。我们要像学习一门古老的自然语言一样,去解读这个系统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韵律’,直到我们能真正听懂它的‘地脉回响’。”
新的阶段开始了。基地的灯火再次彻夜长明,更多的探测器被布下,更复杂的数学模型被构建。湖底,那幽玄的太极依旧在缓缓流转,两股交织的能量水流,携带着生命的微光,沿着亿万年形成的轨迹,循环往复。
而在那冰冷的玛瑙岩壁深处,那个自然的八角形“拟晶结构”,依旧静静地镶嵌在那里,如同大地之眼,默然注视着水的流动、能量的变迁,以及试图窥探其奥秘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