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巴蜀玉脉 > 第289章 地脉回响与拟晶迷局

第289章 地脉回响与拟晶迷局(1 / 2)

夜色深沉,风域湖基地却亮如白昼。指挥中心内,气氛比湖底最深处的寒意还要凝重几分。巨大的环形屏幕上,那个隐藏在玛瑙岩壁深处的模糊八角形轮廓,以及短暂的能量脉冲和像素级位移的对比图,像一枚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所有研究人员心中激起了惊涛骇浪。

一位材料学家扶了扶眼镜,紧盯着增强处理后的雷达图像,“这边缘的锐利度,这规则的几何形态……这竟然是自然界中的存在?……”

“自然界中规则晶体结构比比皆是,”一位资深地质学家,陈老,沉声说道,他指着屏幕上八角形结构周边的岩层脉络,“看这里,玛瑙本身是隐晶质石英,但其内部纹理、条带,甚至在某些极端地质条件下形成的晶洞,都可能呈现近似规则的几何形态。关键是成分和形成机制。”

林夕已经下令暂停了所有可能对“阴眼”区域造成扰动的探测活动。三艘AUV和“萤火虫”RoV在保持安全距离的前提下,利用被动传感模式持续监测该区域的能量波动和物理环境变化。数据流依旧在源源不断地汇入超级计算机,试图从噪声中剥离出有用的信号。

“能量脉冲分析报告出来了。”能量物理团队的负责人语速飞快,“脉冲持续时间极短,仅3微秒,峰值能量极高,但总能量释放很小。频率……不属于我们已知的任何自然或人工灵能振荡模式,但其波形分析显示,它与玛瑙晶体本身的压电效应频谱存在部分重叠,但被某种机制极度放大和锐化了。”

“压电效应?”羊羽若有所思。他虽非物理专业,但对天地能量流转的原理有着直觉般的理解,“玛瑙受到应力时,会产生微弱电场……难道?”

“很有可能。”陈老接过话头,眼神熠熠生辉,“这片区域位于活跃的地质断裂带边缘,微小的地壳应力调整持续不断。如果这片玛瑙矿脉的晶体结构在亿万年形成过程中,恰好构成了一个极其特殊的‘压电共振腔’,那么,在特定应力条件下,产生这种高度集中的能量脉冲是理论上可能的。”

“那像素位移怎么解释?”林夕追问,这是最挑战常识的一点。

陈老沉吟片刻,走到交互式屏幕前,调出了“阴眼”区域的高精度三维地形模型。“大家看,异常反射体所在的岩壁,并非垂直平整,而是有一个微小的倾角,并且表面覆盖着不同色泽、不同微观结构的玛瑙层。地下暗河的水流常年冲刷,形成了极其复杂的表面形态。”

他放大一处细节:“注意这些区域的折射率差异。玛瑙的主要成分是Sio?,但不同微量元素掺杂会导致其光学性质微变。如果……我是说如果,这里存在一种我们尚未识别的、具有特殊光学各向异性的玛瑙晶体群,它们像无数个微小的棱镜阵列。当那个异常能量脉冲发生时,瞬间改变了周围局域的电场或应力场,从而导致这些‘微棱镜’的光学性质发生纳米级的瞬时变化……”

“光的折射路径被集体微调,导致了整体成像的像素级位移!”一位光学专家恍然大悟,“这并非主动伪装,而是一种被动的、由能量脉冲触发的复杂光学现象!就像……就像高温空气扰动导致的海市蜃楼,但发生在固体表面,且机制更为精妙!”

这个基于现实物质科学的解释,虽然依旧充满了巧合与不可思议,指挥中心内紧绷的气氛稍微缓和了一些,但探索的欲望却更加炽烈。

“所以,我们面对的,可能是一个由特殊地质构造、特定晶体排列和持续地应力共同作用形成的……‘自然仪器’?”林夕总结道。

就在这时,超级计算机发出了低沉的嗡鸣。对持续监测数据的最新分析有了突破性发现。

“检测到周期性微震信号!”地震监测小组报告,“源深度约一点五公里,与推测的地下暗河网络主干道深度吻合。震级极其微弱,需用仪器才能识别,但……周期稳定,与‘阳眼’能量波动周期存在数学关联!”

屏幕上显示出两条曲线。一条是“阳眼”硒玉矩阵那12.7秒的能量呼吸波动,另一条是来自地底深处、周期约为3小时一次的微震信号。经过傅里叶变换和相关性分析,计算机提示:微震信号的某些谐波分量,与能量呼吸波动的主频率存在锁相关系!

“地脉回响……”陈老喃喃道,“是了!湖底的太极循环,并非孤立系统。阳眼的能量释放节律,可能通过水体压力、热传导等方式,影响了更深层的地下水系或脆弱岩层,触发了周期性的微小滑动。而反过来,这种深部的微震,又像是一个调节器,通过应力波的传递,影响着‘阴眼’区域那个‘压电共振腔’的状态!”

一个更大尺度的图景开始浮现:湖底的灵能太极循环,仅仅是冰山一角。它向下延伸,与活跃的地质构造、深部的水文系统紧密耦合,形成了一个跨越水体、岩石、能量多个圈层的、动态平衡的超大系统!

那个八角形结构,很可能就是这个超大系统的一个关键“节点”或“界面”。它并非被“建造”,而是在亿万年地质演化中,由物质、能量、力场共同“雕琢”而成的奇观。

“我们需要更深的眼睛。”林夕果断下令,“启动‘烛龙之眼’第二阶段——‘深潜’计划。投放宽频带海底地震仪(obS)阵列和深部地热探针,我要直接监测湖床以下的岩层活动和热流变化。”

“同时,”她转向材料和分析团队,“设法获取‘阴眼’裂隙边缘的玛瑙和菌群样本,注意绝对不要靠近异常反射体核心区。我们需要最直接的物证来分析其矿物学和生物学特征。”

命令迅速被传达下去。基地的资源再次被高效调动起来。

次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刺破风域湖上的薄雾时,数艘作业船驶向指定点位,将一台台昂贵的obS设备缓缓沉入湖底。这些设备将像钉子一样牢牢抓住湖床,监听来自大地深处最细微的脉搏。

同时,一台专门设计的、带有精密机械臂和采样管的RoV(代号“探骊”)被吊放入水,它的目标是“阴眼”裂隙区外围那些相对容易触及的玛瑙岩壁和附着其上的“风域灵螺菌”生物膜。

基地实验室里,各种分析仪器已经预热完毕,科学家们摩拳擦掌,准备迎接可能改写教科书的新发现。

“探骊”号的操作进行得异常谨慎。强大的水下照明灯照亮了幽红色的岩壁,机械臂缓缓伸出,金刚石钻头开始在一处远离异常区域、但菌群覆盖密集的玛瑙表面进行微创取样。

过程很顺利。一块拳头大小、带着幽蓝色菌丝荧光的玛瑙岩芯被成功采集并存入密闭样本舱。同时,机械臂上的微吸管也采集了多处菌群样本。

然而,就在“探骊”号完成采样任务,准备撤离时,异变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