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巴蜀玉脉 > 第237章 星芒初绽

第237章 星芒初绽(1 / 2)

光学元件的“疲劳效应”如同一片阴霾,笼罩在刚刚经历间谍风波的风域湖基地上空。陈明远院士团队实验室的灯光,比往常熄灭得更晚了。

“不是材料纯度问题,不是加工应力残留……”陈院士的白大褂上沾着些许光学胶,他盯着高倍电子显微镜下光滑如镜的元件表面,眉头紧锁,“问题出在更微观的层面,是晶格结构在长期能量负载下的某种‘蠕变’。”

这是一种极其细微的物理变化,常规的离线检测几乎无法捕捉其早期迹象。只有当元件在模拟运行环境中持续工作数百小时后,这种微观“蠕变”累积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宏观光学性能的微小衰减——比如千分之几的透射率下降,或纳米级的面型畸变。对于要求极致精度的“龙御星轨”来说,这种衰减是致命的。

“林总提出的动态补偿思路,或许是唯一的出路。”陈院士团队的核心骨干,年轻的光学博士周雨薇指着屏幕上复杂的有限元分析模型说道,“但难点在于,我们需要一个能实时感知这种微观变化的‘探头’,而且这个‘探头’本身不能影响光学性能。”

这几乎是一个悖论。要在不干扰光路的情况下,实时监测光学元件内部纳米级的结构变化,现有的传感技术几乎无能为力。

转机出现在一次跨组的技术“会诊”中。来自“生命隐喻”小组的一位生物物理学家,在听完光学团队的困境后,若有所思地提出:“或许……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内耳毛细胞’的原理?”

他解释道,内耳中的毛细胞能够感知极其微弱的声波振动,其奥秘在于一种基于自身结构共振的主动放大机制。“如果我们能在光学元件表面或内部,构建一种类似的人工‘共振微结构’,当元件内部发生微观应变时,这种微结构的共振频率会发生极其敏感的变化。通过监测共振频率的偏移,就能反推出元件的微观状态变化,而且这种监测是‘非侵入式’的。”

这个大胆的跨界设想,让在场的所有光学专家都愣住了。将生物感知机制引入最尖端的光学工程?这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

但林夕立刻捕捉到了其中的潜力。“原理上是可行的!”她眼中重新燃起光芒,“这相当于给光学元件装上感知自身健康的‘神经末梢’。控制团队,我们需要设计一套极其精密的频率信号发生和采集系统,并将其集成到现有的光束控制算法中。”

新的攻关方向就此确立。陈院士团队负责设计并加工那种附着在光学元件特定位置的“共振微结构”,这又是一项极其精密的纳米级工艺挑战。而控制团队则在苏桐的协助下,开始构建相应的信号监测和补偿算法模型。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实验室里,光学团队尝试了数十种不同的微结构设计方案和加工参数,失败了一次又一次。控制团队的代码也一次次因为信号过于微弱、噪声干扰过大而无法有效提取特征。

与此同时,基地外围的网络安全战进入了白热化。羊羽亲自坐镇网络作战中心,大屏幕上不断滚动着实时攻击态势图。代表攻击源的红点如同嗜血的蚊群,持续不断地冲击着基地构筑的“数字长城”。主动防御系统不断发出拦截警报,偶尔有高级持续性威胁穿透外层防御,也会在内部密罐和沙箱系统中被诱捕、分析、清除。

羊羽下令实施的“反制预案”也开始悄无声息地发挥作用。网络安全团队向特定的攻击源释放了经过精心伪装的“礼物”——一些看似核心设计文档,实则嵌入了追踪代码和逻辑炸弹的虚假信息。一旦对方下载并试图利用这些信息,不仅会暴露其自身位置和手段,还可能扰乱其分析进程。

这种高强度的对抗,对基地的网络资源和人员精力都是巨大的消耗。但效果也是显着的,至少暂时遏制住了对方肆无忌惮的攻击势头,为技术攻关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然而,物理世界的威胁并未远离。抓获一名间谍后,基地安保部门加强了巡逻和侦察力度,果然又发现了更多可疑活动的痕迹——深夜山谷中不明型号的无人机信号、附近村镇出现的身份不明的“游客”、甚至还有试图对基地外围供电线路进行侦察的迹象。

“他们像是在进行多点位的试探,寻找我们防线的薄弱环节。”安保负责人向羊羽汇报时,语气凝重,“对方很专业,也很耐心。”

羊羽指示:“继续加强戒备,尤其是夜间和恶劣天气下的警戒。对所有接近基地的可疑信号和人员,采取最严格的驱离和反制措施。必要时,可以请求外围驻军的支援。”他知道,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更大的风浪还在后面。

在内外交困的巨大压力下,工程样机的研制工作仍在顽强推进。

总装车间内,“龙御星轨”的工程样机——“龙御之甲”的骨架已经基本搭建完成。这是一个小型化样品,流线型的外壳下包裹着极其复杂的内部结构。平台上,能量核心舱、光学发射器、控制系统、动力单元等主要模块正在紧张地进行分系统测试和初步对接。工程师们悬挂在安全绳上,如同给巨龙安装鳞甲,进行着精密的接线、焊接和校准工作。空气中弥漫着金属、绝缘漆和一丝臭氧的味道,各种工具的声响和测试设备的蜂鸣交织成一曲工业交响乐。

平台集成团队的负责人,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名叫赵建明。他每天拿着厚厚的图纸,在庞大的平台上下攀爬,用沙哑的嗓音指挥着各个工位的作业。“左边三点偏差两个丝!重新校准!”“这条液压管路的固定卡箍强度不够,换掉!”“散热风道的风阻测试再做一遍!”他的严谨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因为他清楚,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在太空极端环境下都可能被放大成灾难性的故障。

能量核心团队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完成了首台“龙御之甲”工程样机的总装。这台被称为“深渊之心”的能量发生器,体积比“启明一号”缩小了数倍,但设计的能量输出等级却提升了近一个数量级。对其进行首次低功率启动测试那天,整个团队都屏住了呼吸。

当控制室的操作员按下启动按钮,监控屏幕上代表能量水平的曲线开始缓慢爬升时,所有人都紧盯着数据。没有剧烈的波动,没有预想中的报警,能量场在超导磁体的约束下平稳形成,发出低沉的、仿佛来自地心深处的嗡鸣。

“能量场稳定!约束效率达到设计预期95%!”测试主管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

低功率测试的成功,为后续更高能量的测试打下了基础,也极大地鼓舞了所有人的士气。

控制与指挥中心的软件开发也进入最关键的集成测试阶段。数以百万计的代码行需要被编译、链接,形成一个能够统一调度所有硬件资源的“大脑”。第一次全系统模拟联调那天,巨大的指挥中心坐满了各分系统的负责人。

大屏幕上,虚拟的“龙御之甲”在数字空间中构建完成。随着总控工程师一声令下,模拟启动程序开始运行。然而,仅仅运行了不到三秒,屏幕上就爆出一片刺眼的红色警报——控制光学阵列姿态的伺服机构指令与平台稳定系统的反馈信号发生冲突,导致虚拟平台在空中剧烈抖动,最终模拟失败。

控制团队的主管工程师脸色煞白。问题出在底层驱动程序的优先级设置上,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参数,在复杂系统耦合作用下引发了连锁反应。

“排查问题,修改代码,二十四小时后重新测试。”林夕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来,平静中没有丝毫责备,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记住,我们的系统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一个有机生命体。任何指令的发出,都必须考虑到其他‘器官’的感受和反应。要把‘生命隐喻’的理念,真正融入到每一行代码的逻辑里。”

接下来的二十四小时,控制团队通宵达旦,逐行检查代码,重新设计任务调度算法。林夕和苏桐也一直守在指挥中心,协助分析数据,提供改进思路。当第二次模拟联调开始时,气氛更加紧张。

这一次,虚拟的“龙御之甲”成功完成了启动、能量加载、目标锁定等一系列基本动作。虽然过程中仍有几次小的警告,但系统没有崩溃,并且依靠自身的容错机制进行了调整。

“模拟联调……基本成功!”总控工程师宣布结果时,声音有些颤抖。

指挥中心里爆发出短暂的、克制的欢呼声,随即又迅速投入到紧张的问题记录和分析中。他们知道,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就在“龙御之甲”各个系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候,陈明远院士团队和周雨薇博士那里,也终于传来了好消息。

经过上百次的尝试,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可行的“共振微结构”方案——利用离子束在光学元件特定区域刻蚀出周期性的纳米级光栅结构。这种结构对特定的激光频率非常敏感,其共振频率会随着基底材料的微观应变而发生精确偏移。

几乎在同一时间,苏桐带领的数据团队,也开发出了能够从强噪声背景中提取出微弱共振频率信号的新型算法。控制团队则据此设计了相应的动态补偿模块,能够根据监测到的频率偏移量,实时计算并调整光束的相位前补偿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