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构建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深渊能量表现出的种种“反常”特性:它似乎不完全遵循经典的电磁理论,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类似量子纠缠的非局域性,又与引力场有着微妙的相互作用。团队不得不引入一些高度猜想性的数学工具,甚至开始探讨高维空间补偿场、暗物质媒介等前沿概念。讨论经常陷入僵局,不同学术背景的专家们争论不休。
然而,正是在这种激烈的思维碰撞中,偶尔会迸发出惊人的火花。一位年轻的博士后提出,或许可以将“深渊核心”看作一个天然的“时空褶皱”发生器,其释放的能量本质上是时空几何畸变的一种表现。而“天铁”材料,则是一种能够与这种畸变产生共振、并引导其有序释放的“共鸣器”。这个大胆的设想虽然缺乏严格的数学证明,却为理解KL岛装置那种浑然天成的能量引导方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让羊羽一直思索的“导师智慧”有了更科学的解读可能——那或许不是玄学,而是对某种更深层物理规则的直觉性运用。
就在基地内部技术攻坚如火如荼之际,外部情报网络传来的消息,使得空气中平添了几分肃杀之气。
情报部门确认,“海洋开拓者号”及其伴随的支援舰队,在经历了短暂的休整后,再次进入南太平洋活动区域,并且行动模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它们不再进行大范围的海底地形测绘,而是像嗅到了气味的猎犬,开始对几个特定的、能量背景辐射异常的海域进行高强度的精细探测。这些海域中,有一个位置,经分析,其能量信号特征与风域湖基地早期进行大型能量试验时,可能泄露的微弱痕迹有高度相关性。
“对方很可能已经将搜索范围缩小到了临界点。”情报分析主管在加密简报中向羊羽汇报,语气严峻,“他们使用的探测技术非常先进,似乎能过滤掉大部分海洋背景噪音,直接捕捉到极其微弱的人工能量残留。我们评估,在未来两到三周内,他们定位到深渊之核大致区域的风险显着增加。”
更令人不安的是,通过截获的零星通讯信号分析,对方似乎并非传统的国家行为体,而是一个组织结构极其严密、科技实力深不可测的私人机构,其资金来源和最终目的成谜。他们对外自称“普罗米修斯基金会”,致力于“开发海洋资源,推动人类进化”,但其行事风格却充满了侵略性和隐秘性。
“普罗米修斯……盗火者?”羊羽听到这个名字时,眼中闪过一丝冷芒,“看来,我们面对的,是另一个渴望‘深渊之火’的势力。只是不知道,他们是想用这火照亮人类前程,还是只想将其据为己有,点燃更大的野心。”
压力骤增。羊羽深知,深渊之核的位置一旦暴露,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威胁。对方既然能打造出“海洋开拓者号”那样的尖端平台,其军事潜力不容小觑。
他下令提升基地的警戒级别,所有对外能量试验进行最严格的控制和屏蔽。同时,指示情报部门加大对“普罗米修斯基金会”的渗透和调查力度,务必摸清其底细和真实意图,
让核潜艇编队布防警戒,不准靠近。必要时,可以再次致盲其探测设备。
这天晚上,羊羽再次来到“龙行天下”的观测台。与上次不同,这次平台上正在进行紧张的维护作业,工程人员们正在更换一组根据最新优化方案改进的导能元件。小型化的装置部分裸露着,露出内部精密的机械结构和闪烁的指示灯,像一头正在被精心打磨利齿的巨兽。
林夕也在现场,亲自监督关键部件的安装。她穿着工装,头发简单地束在脑后,脸上带着专注和一丝疲惫,但眼神依旧明亮。
“进度怎么样?”羊羽走到她身边问道。
“比计划提前了半天。”林夕擦了擦额角的汗,“新设计的接口匹配度很高,预计明天凌晨就能完成升级,进行联合调试。如果一切顺利,系统反应时间可以再缩短零点几秒。”
“零点几秒,在关键时刻就是生与死的差距。”羊羽肯定道,“辛苦了。”
他看着忙碌的工程人员,又望向远处黑暗中沉寂的湖面,缓缓说道:“外面的风浪越来越近了。我们的时间可能比预想的还要紧迫。”
林夕顺着他的目光望去,轻声道:“我知道。材料那边暂时没有突破,大家都很着急。但我相信陈老,也相信我们的团队。有时候,突破就发生在最绝望的坚持之后。”
“是啊,微光往往在至暗时刻闪现。”羊羽点了点头,“我们要做的,就是确保当微光出现时,我们有能力抓住它,并将其放大成撕裂黑暗的利剑。”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坚定:“通知下去,明天下午召开专项组联席会议。我们需要根据最新的内外形势,重新评估和调整‘铸剑’计划的时间表和优先级。有些方案,或许要更加大胆一些了。”
“明白。”林夕应道,她能感受到羊羽话语中蕴含的决心。平静的研究日子或许即将结束,真正的考验正在逼近。
羊羽转身离开观测台,他的步伐沉稳而有力。基地内部,微光正在各个实验室的深夜灯火中积累;基地之外,暗流已然加速涌动。铸剑之路,从来不会平坦。但正如他对林夕说的,唯有坚持,才能等到微光成炬、利剑出鞘的那一刻。风域湖的深水之下,龙影低啸,等待着下一次的能量灌注,期待着真正腾空而起、震慑八方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