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窗口期刚过,深渊核心表面的能量光晕再次增强,“深潜者号”迅速后撤,结束了这次冒险而成功的终极探测。
当“深潜者号”安全回收,与陆小满团队带回满载高清结构数据和珍贵微观样本的存储单元时,控制室内爆发出由衷的掌声。这不仅是一次技术胜利,更是为未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羊羽审视着这些数据和样本清单,心中稍定。有了这些,返回风域湖基地后的研究便不再是无源之水。
返航旅程在高度戒备中平稳度过。“海洋开拓者号”似乎被那记精准强大的能量干扰震慑,未立即采取报复行动,或许也在评估这超乎理解的力量。沿途,偶尔出现在远方监测屏上的他国飞机或船只,在“探索一号”及护航编队显示的坚决姿态下,均保持了谨慎距离。
羊羽与林夕利用这段航程,进一步完善了关于“深瞳”科考站和后续研究的规划草案。对于上级批准列装的四套100兆瓦强激光攻防系统,他们并不意外,这本身就是羊羽三年前在风域湖主导的“龙脉”项目的成果预演与实战化检验。该项目当时已突破百兆瓦级连续波激光的大气传输衰减补偿与精准聚焦等关键技术,证明了其作为区域防空、反导乃至反低轨卫星武器的巨大潜力。如今直接部署KL岛,正是将战略威慑前置的关键一步。
更令他们振奋的是,风域湖基地启动了200兆瓦强激光攻防系统预研,代号“龙行天下”。这意味着本土研发正向更高功率、更强威力迈进。羊羽早已将这支预研梯队,视为未来应对复杂局势的王牌。
当“探索一号”庞大的船体缓缓驶入熟悉的军港,岸边飘扬的旗帜与迎接队伍映入眼帘时,船上所有人员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激动与踏实。历时数月,历经生死考验,他们终于带着前所未有的发现与希望归来。
欢迎仪式简短隆重,最高指挥部代表亲临,肯定考察队的卓越功勋后,随即转入高效严谨的交接程序。
琼斯博士与他那片刻不离的黑色密码箱,由严密特遣小队护送,第一时间前往风域湖基地深处新设立的“深渊科技联合研究组”。那里已汇聚全国顶尖的物理学家、能量武器专家、材料学家与密码学家,他们将与琼斯一同,对“钥匙”及其背后的控制系统进行深度破解。
而由林夕亲自押运的、封装在特制容器中的深海样本(包括可燃冰、奇异生物组织碎片以及最珍贵的深渊核心微观颗粒)与高清数据存储单元,则被送往同样设在风域湖基地的“超常材料分析与模拟中心”。
羊羽汇报完毕后,几乎未作停歇,立刻投入新角色。根据指挥部命令,他全权负责风域湖基地200兆瓦“龙行天下”项目的实战化转型,并将预研梯队正式升格为战略级主攻梯队。同时,他受命牵头组建针对深渊核心材料的研究团队。
凭借深厚学术背景与此次科考的权威地位,羊羽迅速从全国调兵遣将。短短数日,一支堪称国内材料学界“梦之队”的专家小组在风域湖集结完毕。领衔的是德高望重的科学院院士、高温高压材料学泰斗陈明远教授,成员包括纳米材料专家、极端环境冶金专家、晶体生长理论权威以及同步辐家、中子散射等大科学装置的分析专家。
在高度保密的分析中心内,陈院士带领团队对那微不足道却重若千钧的纳米级颗粒展开了夜以继日的分析。
实验室中,各种尖端仪器昼夜不息。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下,颗粒呈现出完美的晶格排列,但其晶格常数与对称性前所未见。x射线光电子能谱与俄歇电子能谱揭示了异常复杂的表面元素构成与强烈的电子关联效应。
“不可思议……”陈院士凝视屏幕上的数据,声音因激动而微颤,“这种材料的原子结合能极高,结构稳定性远超金刚石。更奇特的是,其电子能带结构显示,它可能是一种天然的‘拓扑绝缘体’体相材料,表面或界面存在高度活跃的导电态——这或许正是它能高效传导和存储那种特殊能量的关键!”
进一步实验发现,该材料在特定频率能量激发下,会表现出近乎零电阻的超导特性,且临界温度远高于已知超导体。同时,它对热与电磁辐射的耗散极低,意味着能量存储效率惊人。
“羊所长,”陈院士在初步报告会上难掩兴奋,“我们暂将其命名为‘深渊结晶’。这是一种全新的物质形态,其物理性质颠覆了现有认知。若能实现人工合成,哪怕仅部分模拟其特性,都将在能源存储、超导技术乃至量子计算领域引发革命!KL海沟下的那个巨构,不仅是能源装置,本身更是一座超乎想象的材料宝库!”
羊羽聆听着汇报,目光深邃。这一结果印证了他的猜想。深渊核心的价值是立体、多维的。掌控其能源是第一步,理解其控制技术是第二步,而破解其材料奥秘,将是支撑前两步并最终实现超越的第三步,也是最根基的一步。
他望向窗外,风域湖基地远郊的新试验场上,200兆瓦“龙行天下”激光系统的小型化发射装置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光泽。有了对深渊能源的更深理解,有了对核心材料的突破性研究,这支即将成型的主攻梯队,未来将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电力,很可能与遥远KL海沟下的无限能源产生更深层次的联动。
归途的终点,亦是新征程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