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域湖基地深处,“超常材料分析与模拟中心”的气氛,凝重中透着一股近乎沸腾的兴奋。空气中弥漫着微弱臭氧与精密仪器运行特有的低鸣,巨大的显示屏上流动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数据流和结构模型,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来自深渊的秘密。
陈明远院士团队对“深渊结晶”纳米颗粒的初步分析,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那种颠覆现有物理认知的材料特性——近乎完美的晶格结构、匪夷所思的高稳定性、奇特的拓扑绝缘体行为以及远超想象的高温超导倾向——让每一位参与研究的科学家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挑战。报告会结束后,更深入、更系统的分析旋即展开。
然而,随着分析手段的不断升级和对比数据的日益丰富,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逐渐浮出水面。在对“深渊结晶”进行超高分辨率元素映射和同位素分析时,光谱仪上出现了一组极其微弱、但无法忽略的异常信号。这组信号指向几种重元素,其同位素比例与地球自然环境中任何已知矿藏都存在着细微但系统性的差异。
起初,研究人员认为是仪器误差或样本在采集、运输过程中可能受到的极微量污染。但经过反复清洗样本、更换校准标准、甚至在超净环境下进行对比实验后,那组异常信号依然顽固地存在。
“这不像是自然演化的产物,”一位资深同位素地球化学专家指着屏幕上的曲线,眉头紧锁,“这种同位素分馏模式……更接近于极端高能环境下快速核合成的结果,比如……超新星爆发或者中子星合并。”
这一发现让实验室的气氛变得更加微妙。难道这“深渊结晶”并非地球原生?这个念头如同幽灵般在众人心中盘旋。
与此同时,另一条研究线索也取得了突破。陆小满从KL岛上带回的样本——主要是从那座古老接收装置基座和周围岩层中采集的岩石碎片和金属残留物——经过初步处理后,其分析数据被送入中心数据库进行比对。当智能比对系统运行到深夜时,突然发出了一声提示音。
一名值班的研究员睡意全无,猛地从座位上弹起,难以置信地看着屏幕上的比对结果:岛上接收装置基座材料的主要元素构成,虽然纯度、结晶度远不及来自深渊核心的“深渊结晶”,但两者在核心元素种类和基本的晶体结构类型上,显示出惊人的同源性!尤其是那种独特的、带有非地球典型同位素特征的“印记”,在岛基样本中虽然微弱,却清晰可辨。
更令人震惊的是,系统在庞大的历史材料数据库中进行模糊匹配时,竟然弹出了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名词——“天铁”。
“天铁”,一种在古代陨铁中偶尔发现的、成分异常特殊的金属颗粒,历史上曾被一些文明视为“神之金属”用于锻造圣物或礼器。现代研究早已确认,某些类型的陨石,特别是铁陨石和石铁陨石中,确实含有在地球岩石中极为罕见或富集程度异常的元素组合。而数据库中存档的几份来自不同大陆、不同历史时期的“天铁”样本分析报告,其元素和同位素特征,竟然与KL岛基座材料,乃至“深渊结晶”的异常信号,存在着高度相似的“家族特征”!
仿佛一道闪电划破迷雾。陈院士立刻召集了核心团队,并将这一重大发现汇报给了羊羽。
“……羊所长,综合现有证据,我们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陈院士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他指着投影幕布上并列展示的深渊结晶、岛基材料、历史天铁样本的数据图谱,“无论是KL海沟下的‘深渊核心’,还是岛上那座古老的接收装置,其核心构成材料,很可能都源自同一种,或同一类地外物质——一种极其特殊的陨石,也就是古人所称的‘天铁’的某种高级合成或提纯形态!”
羊羽站在幕布前,目光锐利如刀,深深吸了一口气。这个发现,将KL海沟谜团的维度再次提升。
“也就是说,”羊羽缓缓开口,声音沉稳,“那个建造了深渊核心和岛上装置的导师,他们并非完全使用地球资源,而是掌握了对某种特殊地外材料的提纯乃至合成技术?”
“现在基本确定是这样的。”陈院士谨慎地回答,“有可能是导师发现了坠落在KL区域的特异陨石,并以其为核心建造了整个能源系统。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天铁’合成物,是解锁深渊能源技术的关键物理载体。它的原子核本身,可能就蕴含着超越地球常规环境的物理信息,是其非凡特性的根源。”
羊羽陷入了沉思。天铁……这让他想起了风域湖基地内部档案中记载的一些零散信息,关于古代某些神秘器物拥有异常性能的传说,以及近代一些未能解释的陨石异常现象报告。难道这一切背后,都隐约指向同一种宇宙深处的馈赠?
“继续深入研究,”羊羽指示道,“重点转向几个方向:第一,尝试模拟这种‘天铁’合成物可能的制备条件,哪怕是理论推演。第二,分析其同位素特征,追溯其可能的宇宙学起源。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研究这种材料与深渊能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什么必须是它才能承载和控制那种能量?”
“明白!”陈院士领命,眼中闪烁着挑战未知的光芒。
就在材料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风域湖基地另一侧的“龙行天下”项目试验场,也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
小型化发射装置矗立在经过特殊加固的平台上,复杂的冷却管道和能量传输线路如同巨龙的血管与神经网络,闪烁着幽蓝的光芒。羊羽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这里,亲自督导200兆瓦强激光系统的实战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