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变化(1 / 2)

自从陆家的商船被袭击后,陆羽果断放弃这条运输路线,毕竟仅剩一艘船,在海上航行没有照应,生存得不到保障。船可以毁,但人必须得救。

秋风来袭,辽南金州附近的百姓正在忙着收获地里的庄稼。相较内陆地区,这里三面靠海,没有干旱,这些年排水设施的修建,解决洪水和灌溉的问题,粮食的产量有了保证。

甚至种植的区域都延伸到复州的地界,每年这个时候都是金州所有军民紧张的时刻。一年唯一的一次收获季节,直接关乎下一年大伙的温饱问题。钱主簿带着百姓在抢收农作物,陆羽则带人提前驻扎外围堡垒警戒。

今年后金居然没有军队南下就食,这令人有些意外,百姓有足够的时间,处理田里的粮食。一车一车的玉米、大豆、土豆和稻麦等被运进城内,替换粮仓中的陈粮,任谁都对这种日子充满希望。

钱主薄是个中年的汉子,以举人出士,好不容易熬到主簿,本以为金州是个苦差事。没想到这里是另外一种景象,没有一般边塞的贫困。百姓虽然不富足,但能吃饱穿暖,而且年年有余,就连他也能分到粮食。

最意外的是,金州从上到下包括平民百姓,都在践行一种新的做事风格。比如衙门大门大开,百姓只要登记就可以进入办事;没有官和胥吏之分,所有在衙门工作的人员都登记在案,且有俸禄可拿。

至于传统州县衙门所谓的火耗和截留等潜规则,一条也没有。百姓交粮的时候,他亲眼所见,收粮官将多余的粮食退还给百姓。

官府衙门和百姓之间的关系超出他的理解,衙门除了一些机密要地,老百姓居然就像在家里一样,当然前提是先登记。甚至他曾见到,有个老汉在衙门口,朝站岗的小伙要水喝,没有呵斥和大骂,只见那年轻人,转身回门房就倒了一碗水递给老汉。

二人还顺便聊上几句,初来乍到的他惊掉下巴,迟迟不知该说什么好。也是从这一天开始,他收起那副高高在上的态度,将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官,老老实实的干活,不再纠结原来的一套为人处世准则。

渐渐地他发现,少了尔虞我诈,踏实干事更能激发人的成就感,于此同时,还能分到粮食和银票。

当然此银票在大明根本不能使用,但是可以拿到陆家的钱庄换成银钱,或者直接在金州消费购买各种生活用品。

效果出奇的好,百姓能够相互之间互通有无,不必以物易物,既方便又解决银子不足的弊病。

这是因为朝廷现在就连粮食都不能足额保证,何况是饷银。没有办法陆羽和众学子商议的结果,只能使用这种方法过渡。朝廷发下来的银子和打仗的缴获,核实统计后都以银票支付。

以陆大人的信誉和威信为背书,促使银票在金州顺利使用。

钱主簿后来甚至将他的家眷都接到金州,他一个没有靠山的小小主簿这是最优解。谁都想家人能吃饱穿暖,没有后顾之忧,这年头堆满粮食的仓库就是底气。

看到新来的钱主簿如此识时务,陆羽也只好听之任之,该有的不会少,但是也别想着鱼肉百姓,他的金州不欢迎这些。

“少爷,这是今天的第三个,剩下的人又跑了。这枪真好用,一百五十步左右都能精准射杀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