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历史奇人传 > 第1008章 汴梁城下救百万 金匮石室护典章

第1008章 汴梁城下救百万 金匮石室护典章(2 / 2)

耶律楚材立即赶往史馆。只见重门紧锁,门前横着几具尸体,都是誓死护库的史官。他命人破门而入,但见满室典籍整齐如初,案几上还放着未写完的《金史·天文志》。

忠臣啊!耶律楚材对着殉国史官的遗体深深一揖。

他当即奏请设立编修所,任命儒士梁陟、赵着、王万庆等人整理典籍。这些学者原本已准备殉国,见耶律楚材如此重视文脉,纷纷前来效命。

整理工作异常艰巨。汴梁史馆收藏着自辽代以来的大量文献:金朝的《实录》、《起居注》,辽朝的《皇朝实录》,还有从北宋继承来的部分典籍。许多书卷在战乱中受损,需要精心修补。

一日,耶律楚材在整理文献时,发现了一部珍贵的《辽朝杂礼》。这部记载契丹传统礼仪的着作,连他这位辽朝宗室后裔都未曾见过。他连夜研读,感慨万千:若非及时抢救,此等珍贵文献必将失传。

更大的收获还在后面。在清理金朝秘府时,他们发现了完整的天文记录,从辽代一直到金末,连续二百余年,其中包括多次日月食、彗星出现的精确记载。耶律楚材如获至宝:此乃修历之珍也!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理解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一日,宗王口温不花来到编修所,见满屋书卷,讥讽道:这些废纸,值得如此劳神?

耶律楚材正色回答:大王可知,昔秦始皇焚书,二世而亡;汉武帝求书,汉祚绵长。典籍者,文明之根也。

他随手打开《金朝实录》:此中记载,可资治国。譬如这卷《食货志》,详述河北水利,正好用于今日恢复生产。

为了更好保护这些典籍,耶律楚材奏请设立金匮石室——仿照汉代石渠阁制度,在燕京修建防火防潮的藏书楼。他还创立了着录制度,为每一部典籍编目造册,使散佚的文献得以系统整理。

在整理过程中,耶律楚材特别重视科技典籍。他发现了一部《河防通议》,详细记载了黄河治理的经验,立即命人抄录多份,分送各地。又找到许多医书,包括《伤寒论》的稀有版本,都妥善保管。

四月,窝阔台巡幸至汴梁。看到城中秩序井然,百姓各安其业,大为惊讶。更让他吃惊的是,耶律楚材呈上的典籍目录中,有许多可以立即用于治国理政的宝贵资料。

这些典籍,真乃无价之宝。窝阔台翻看着《牧民广训》的金朝版本,感慨地说。

耶律楚材趁机进言:陛下,治国之道,在取前人之智。今得辽金文献,可资借鉴者多矣。譬如这卷《刑统》,其中律条,大可参用。

在耶律楚材的努力下,汴梁城中的147万生灵得以保全,数十万卷典籍得以传世。更重要的是,他开创了蒙古统治者重视文教的先例。后来元朝修《辽史》、《金史》,主要就是依靠这次抢救出来的文献。

离城那日,汴梁百姓自发相送。一位老儒生献上万人伞,上书再生之德。耶律楚材婉拒:此乃陛下圣明,耶律楚材何功之有?

但他私下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今日得全汴梁,虽九死其犹未悔。然念及天下未安,战火未熄,心中仍自怆然。

这场空前的文化抢救行动,不仅保全了千万生命,更延续了中华文明的命脉。耶律楚材这个名字,也因此永远铭刻在了历史的长卷中。

夜幕降临,耶律楚材在新建的编修所中,提笔写下《汴梁记事》:

百万生灵免刈屠,千年文献得存留。

但求仁政行天下,何计生前身后名。

烛光摇曳,映照着这个在乱世中守护文明的孤独身影。他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只要一息尚存,他必将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