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9年九月拥立新君,稳定政局为了断绝瓦剌利用英宗进行政治讹诈的企图,于谦与群臣一同劝请孙太后,拥立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为帝,即明代宗(景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此举使明朝的指挥中枢得以重新确立。
1449年十月领导北京保卫战瓦剌太师也先挟持英宗,兵临北京城下。于谦亲自披甲持剑,在德胜门外指挥作战。他调集重兵,严令诸将出城迎敌,并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明军士气大振,经过数日激战,屡挫瓦剌精锐,成功保卫了北京城。
1450年加强边防,迫还英宗。北京保卫战后,于谦继续整顿京营军制,创立团营,加强边防。也先见无机可乘,在军事和政治上均未能得逞,被迫于景泰元年将英宗释放回朝。
功高权重与晚年悲剧(1450–1457)
1450-1457年(景泰年间)总理朝政,励精图治于谦作为景泰帝最倚重的大臣,日夜操劳,处理繁重军国政务。他生活简朴,居住的府邸仅能遮蔽风雨,景泰帝曾赐其府第,他坚决推辞。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但因其性格刚直,不结党营私,也得罪了部分朝臣,包括石亨、徐有贞等。
1457年(景泰八年)正月夺门之变。景泰帝病重,石亨、徐有贞、宦官曹吉祥等人勾结,发动“夺门之变”,迎立被软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复辟。
1457年(天顺元年)正月二十二含冤遇害。英宗复辟后,石亨、徐有贞等为报复旧怨并巩固自身权力,诬陷于谦“意欲”迎立外藩(即谋反)。英宗虽心知于谦有功,但在徐有贞“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的蛊惑下,最终下旨将于谦在崇文门外处斩,其家被抄。于谦临刑前,悲愤交加,天下冤之。史载“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
身后平反与历史评价(1457年后)
1465年(成化元年)平反昭雪。明宪宗朱见深(英宗之子)即位后,为于谦平反昭雪,恢复其官爵名誉。
1489年(弘治二年)追赠谥号,立祠纪念。明孝宗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后在杭州故居建“旌功祠”祭祀。
1573年(万历元年)改谥“忠肃”。明神宗改谥号为“忠肃”,此后多称于谦为“于忠肃公”。
后世影响不朽的丰碑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其一生清正廉明,忠勇为国,尤其在危难之际力挽狂澜,保全了明朝的江山社稷。其诗作《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正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激励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
总结:于谦的一生,是忠勇、清廉与悲剧的交织。他以其非凡的胆识和政治魄力,在帝国最危急的时刻挺身而出,拯救了国家,其功绩彪炳史册。然而,他最终却死于腐朽的宫廷政治和帝王私心,成为明代历史上最令人扼腕的冤案之一。但他那“清白在人间”的高尚品格和力挽狂澜的功业,使他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脊梁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