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1398–1457)生平年表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朝中期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官至兵部尚书。他在明朝危亡之际,领导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挽救了国家命运,被誉为“救时宰相”。其一生清正廉明,忠勇爱国,最终却含冤遇害。其代表作《石灰吟》正是其一生的写照。
早年求学与入仕(1398–1430)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出生于浙江钱塘生于一个普通的官宦家庭。自幼聪慧好学,志向远大。
1421年(永乐十九年)考中进士年仅二十三岁,考中辛丑科进士,从此步入仕途。
1422年-1425年巡按江西初入官场即被任命为御史,巡按江西。他公正执法,平反冤狱数百起,打击贪官豪强,政声卓着,展现出非凡的理政才能。
1426年(宣德元年)随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叛乱,于谦随明宣宗朱瞻基亲征。在朱高煦出城投降时,于谦秉承圣意,以其犀利的口才,当众历数朱高煦的罪状,词正色严,骂得朱高煦伏地战栗,自称“罪该万死”。此举深得宣宗赏识。
1427年-1430年巡抚河南、山西因表现突出,被越级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长达十九年。在此期间,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兴修水利,赈济灾荒,改革弊政,深受两地百姓爱戴,被视作“于青天”。
宦海沉浮与中枢任职(1430–1448)
1430年-1445年在地方与中央间调任在巡抚任上政绩斐然,但因不向当权宦官王振献媚,曾一度被贬官下狱,甚至被判处死刑。但由于他在两省的民望极高,百姓和藩王联合上书力保,王振不得不将其释放官复原职。后调回京城,任兵部左侍郎。
1445年-1448年留京辅佐兵部虽然不再担任巡抚,但其在地方和军队中的威望已深入人心,为其在未来的危机中领导全国军民奠定了基础。
力挽狂澜:北京保卫战(1449–1450)
1449年(正统十四年)七月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瓦剌,在土木堡遭惨败,全军覆没,英宗本人被俘。消息传回北京,举国震惊,朝廷上下陷入一片恐慌。
1449年八月临危受命,反对南迁,英宗被俘,国无君主,京城空虚。侍讲徐珵(徐有贞)等人主张南迁避难。于谦挺身而出,厉声喝道:“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他力主坚守北京,稳定了人心。被皇太后任命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北京防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