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跳涧设伏,生擒敌酋.
海龙屯既破,杨应龙残部退守桑木垭,企图凭借虎跳涧天险负隅顽抗。此时叛军虽败,但其麾下第一猛将杨珠仍拥精兵数千,尤为骁勇。
秦良玉仔细勘察虎跳涧地形,但见两山夹一涧,中有浅滩可渡,正是设伏的绝佳场所。她向总督李化龙请命:“杨珠性烈,可用骄兵之计。”
次日,秦良玉亲率千余人马到叛军营前挑战。交战不久,她便佯装不敌,下令撤退。辎重旗帜丢弃一路,显得仓皇无比。杨珠连日在秦良玉手下吃亏,早就憋着一口恶气,见状大笑:“女流之辈,果然不堪久战!”当即率全军追击。
白杆兵且战且退,将叛军引入虎跳涧。待敌军半数渡过溪涧,进入狭窄的谷地时,突然山顶号炮连响!
埋伏在两翼的白杆兵齐出,更奇特的是,他们手中的长矛铁环突然相互勾连,瞬间在谷口结成一张巨大的铁网。正在冲锋的叛军骑兵收势不及,纷纷被铁网绊倒,顿时乱作一团。
“杨珠授首!”秦良玉白马红装,从高坡上疾驰而下。白杆枪如银蛇出洞,直取敌将。杨珠慌忙举刀相迎,却不妨秦良玉枪法精奇,不过三合,便被挑落马下,被生擒活捉。
此战不仅俘获叛军主将,更缴获甲胄三千具。秦良玉当即下令:愿降者编入军中,一视同仁。这份胸襟气度,令降卒无不感佩,纷纷归心。
战后清点战场时,监军御史崔景荣在战报中这样记载:“马夫人临阵,红衣白马,执旗先登。所部白杆兵钩镰相连,变化无穷。敌军望见红装,皆呼‘活观音’,然其用兵之狠、阵法之奇,实乃修罗再世。诸军见之,士气倍增。”
烽火淬炼,将星初升。
平播之役历时114天,以杨应龙自焚、叛军彻底覆灭告终。在这场战役中,秦良玉夫妇“为南川路战功第一”,获朝廷厚赏。然而对秦良玉而言,最大的收获是通过实战检验并完善了她的军事思想。
她将苗疆山地作战的经验与中原兵法的精髓相融合,创立了一套完整的白杆兵战术体系:
钩连术:可随时搭建浮桥、云梯,克服地形障碍
连环阵:攻防一体,特别适合在多山的西南地区作战
疑兵计:充分利用红衣白马的醒目特征,既鼓舞士气,又迷惑敌军
这些创新,在后来的戎马生涯中不断发扬光大。总督李化龙在奏捷疏中特别提到:“石柱女帅秦良玉,虽为妇人,实逾健儿。其用兵奇正相生,每战必身先士卒,真乃朝廷之幸也。”
当凯旋的号角在石柱上空回荡,秦良玉却独自登上城楼,远望武陵群山。红衣在夕阳下如燃烧的火焰,她的目光已然超越眼前的胜利,投向更加辽阔的疆场。平播之役只是开始,这位未来的大明柱石,正在烽火中完成她的初次淬炼。
此役之后,“白杆兵”威名远扬,“红衣女将”的传说开始在江湖上流传。然而谁也不会想到,这只是秦良玉传奇军事生涯的序幕,更壮阔的史诗,正在历史的深处等待着她去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