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平播讨逆初露锋芒(1599-1600)
万历二十七年(1599)春,播州大地烽烟骤起。土司杨应龙倚仗天险,拥兵数万,建“半朝天子”仪仗,公然反叛朝廷。其兵锋所至,黔北震动,川南告急,千里苗疆陷入血火。大明王朝在经历援朝抗倭的疲惫后,不得不再次调集重兵,展开一场规模空前的平播之役。
正是在这国难当头之际,石柱宣抚使马千乘与夫人秦良玉,接获总督李化龙檄文,成为首批奉调出征的地方土司军。此时的秦良玉年仅二十五岁,新婚燕尔的甜蜜尚在唇边,却已换上戎装,与丈夫并肩立于校场点将台前。
白杆初试,利剑出鞘。
石柱兵营,旌旗猎猎。三千白杆兵肃立如松,他们手中的长矛非同寻常——皆以武陵山中所产白蜡木为杆,坚韧异常;矛尖下特制铁环相扣,尾端铸就倒钩,寒光凛凛。这套独门兵器,正是秦良玉结合苗疆山地作战特点所创。
“此去播州,山高路险。”秦良玉一袭红衣,跨坐白马,声音清越却自有威严,“白杆枪既可远刺,钩连又能攀援,铁环相击可传军令。诸位牢记:我石柱儿郎,当为朝廷先锋!”
大军开拔,取道綦江,直扑叛军要塞娄山关。此关雄踞险要,两侧绝壁如削,杨应龙在此布置重兵,号称“飞鸟难渡”。果然,初次交锋,明军仰攻失利,伤亡惨重。
深夜军帐中,秦良玉凝视沙盘,忽然眸光一闪:“既然强攻不下,何不请君入瓮?”她向马千乘及众将解说新创的“连环甲马阵”——将白杆兵分作三队,首队持盾防护,二队以铁环相连长矛组成移动枪阵,三队弩手伺机抛射毒箭。三队轮转如环,既可防御骑兵冲击,又能步步为营向前推进。
次日再战,叛军骑兵果然轻敌冒进。待其冲至阵前,只听秦良玉令旗一挥,白杆兵瞬间变阵。但见铁环相扣,长矛如林,叛军战马撞上密布的铁钩倒刺,顿时人仰马翻。明军乘势掩杀,斩首二千级,一举夺下娄山关。此战令督师李化龙刮目相看,特命人记录:“石柱白杆兵,阵法精奇,尤善山地战。”
奇袭天险,智取龙屯。
然而,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杨应龙退守最后据点海龙屯,这座经营数代的堡垒坐落于万仞绝壁之上,四面悬崖,仅有一条窄径可通,当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明军主力被阻于屯下两月有余,粮草渐乏,士气低落。
时值深秋,寒露凝重。秦良玉登高远眺海龙屯,但见云雾缭绕处,隐约可见叛军粮仓的轮廓。一个大胆的计谋在她心中成形。
“欲破海龙屯,必先焚其粮草。”她在军议中慷慨陈词,“良玉愿率死士五百,夜袭敌营!”
是夜,月暗星稀。秦良玉亲选五百精壮,人人背负白杆枪,悄无声息地摸到海龙屯后山的绝壁之下。这里崖高百丈,猿猴难攀,叛军仅设了零星哨位。
“搭天梯!”秦良玉低声下令。
但见士兵们迅速行动,将白杆枪尾端的铁环相扣,一把把长矛瞬间连接成数十丈长的云梯。身手矫健的苗兵如灵猿般攀援而上,锋利的枪钩深深扎进岩缝,竟在绝壁上架起了一道天梯!
就在即将登顶之际,巡哨的叛军终于发觉。顿时警锣大作,箭矢如雨点般射来。
“红衣将军在此,谁敢拦我!”秦良玉一声清叱,率先跃上崖顶。红披风在夜风中猎猎作响,在火把映照下如战神临世。她手中白杆枪舞动如轮,拨开箭雨,直扑粮仓所在。
守军被这从天而降的奇兵吓得魂飞魄散,待要组织抵抗时,五百白杆死士已全部登顶。火把投入粮仓,顷刻间烈焰冲天,映红了半边天空。山下明军见信号,立即发起总攻。海龙屯守军见粮草被焚,军心大乱,这座号称永不陷落的天险,终于被一举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