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英靠在椅背上,揉了揉太阳穴:“史总,现在已经有四十几家加盟店了,还有十几家在谈。不过我有点担心,扩张太快会不会出问题?”
“怕什么?”史国栋的声音很笃定,“你记住,做市场不是求稳,是求‘准’。你已经摸清了塞浦路斯的路,就该趁着热度往前跑。不过有一点,每家店的品控都得盯紧,不能砸了咱们的招牌。”
挂了电话,杨晓英看着窗外的夜景。塞浦路斯的夜晚很安静,只有远处酒吧的音乐隐约传来。
她想起刚来时的不安,想起张梅红着眼眶说“换”,想起那些客人吃到火锅时的笑脸,突然觉得浑身都有了劲——原来“高效”不是快,是每一步都踩在点子上。
四个月后的一天,杨晓英站在第六十六家店的门口。这家店在利马索尔的海边,落地窗外就是地中海。剪彩的时候,张姐拿着剪刀走过来,笑着说:“杨总,您知道吗?现在咱们‘川渝味道’在塞浦路斯,比麦当劳还火!”
杨晓英看着围过来的店主们,看着他们脸上的笑容,突然想起刚下飞机时的那片蓝。原来这个“卡在欧亚中间”的国家,不是什么“尾巴”,是一块被忽略的宝地。
她掏出手机,给史国栋发了条消息:“塞浦路斯,第六十六家店,高效快拓成功。”
剪彩的彩带还飘在海风里,杨晓英的手机就震个不停。她掏出一看,是国内总部的群消息,史国栋发了张塞浦路斯66家店的分布地图,配文:“晓英带的头,值得所有区域学习。”底下跟着一串点赞,连财务总监都冒出来调侃:“下次拓店能不能慢点儿?我们算账都快赶不上了。”
“杨总,您可真是我们的福星!”李店主举着刚开瓶的红酒走过来,杯沿沾着酒液,“我那店这个月流水翻了三倍,昨天我老婆还说,要把老家的亲戚接来帮忙呢!”
杨晓英接过酒杯,轻轻碰了一下:“不是我厉害,是大家愿意跟着改。要是当初张姐没敢换菜单,你们没敢跟货,也成不了现在这样。”
正说着,张梅端着一盘刚做好的预制夫妻肺片过来,红油裹着肉片,香得人直咽口水:“杨总,您尝尝,这是按国内新配方做的,加了点本地的柠檬叶,客人都说鲜。”
杨晓英夹了一筷子,酸鲜辣在嘴里散开,忍不住点头:“这个改良好,既保留了川味,又贴合了当地人的口味。”她转头看向小林,“对了,上次说的华人社区美食节,时间定了吗?”
小林立刻掏出记事本:“定了,下周六在拉纳卡的华人广场,已经有二十多家华人商户报名了。我跟主办方说,咱们‘川渝味道’可以现场煮火锅,让大家试吃。”
“好主意。”杨晓英放下筷子,目光落在不远处的玻璃门上——几个穿着校服的华人孩子正扒着门往里看,眼睛盯着展示柜里的预制红糖糍粑。她走过去,拉开门笑问:“小朋友,想尝尝吗?”
其中一个扎马尾的小姑娘怯生生地说:“妈妈说,这个是中国的甜点,我们上次去中国旅游吃过。”
杨晓英心里一暖,回头让服务员装了两盒糍粑递过去:“拿回去跟爸爸妈妈一起吃,下次让他们带你们来店里,有更多好吃的。”
孩子们抱着糍粑跑远了,张姐走过来叹道:“以前店里冷清,别说孩子了,连华人都很少来。现在倒好,每天都有华人带着外国朋友来,说要让他们尝尝正宗的中国味道。”
杨晓英看着店里热闹的景象,突然想起三天前的一个插曲。那天她在帕福斯的新店检查,遇到一个从英国来的华人老太太,老太太吃着火锅,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我来欧洲三十年,第一次吃到这么地道的毛肚火锅,跟我老家重庆的味道一模一样。”
那一刻,她突然明白,自己做的不只是拓店,是把中国的味道,送到了每个想家的人身边。
晚上回到酒店,杨晓英刚洗完澡,就听见敲门声。开门一看,是小林,手里拿着一叠文件:“杨总,这是接下来要签约的五家店的资料,还有德国供应中心发来的补货清单,他们说咱们的底料和预制菜,在塞浦路斯的库存快空了,问要不要增加备货量。”
杨晓英接过文件,坐在沙发上翻看。补货清单上,藤椒底料、酸汤肥牛预制包、红糖糍粑的需求量最大,比她预估的还多了20%。她拿起笔,在清单上添了一行“增加麻辣小龙虾预制包500份”,笑着说:“上次美食节试吃,好多客人问小龙虾,咱们得提前准备。”
小林看着她熟练地修改清单,忍不住问:“杨总,您好像一点都不担心卖不出去?”
“担心啊,但更相信客人的口味。”杨晓英放下笔,靠在沙发上,“你看,不管是欧洲人还是华人,对好吃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喜欢。咱们只要保证味道正宗,价格合理,就不怕没人来。”她顿了顿,又说:“对了,明天你跟我去趟物流中心,我得看看他们的配送速度,不能让店里断了货。”
第二天一早,杨晓英和小林去了拉纳卡的物流中心。负责人是个叫马克的希腊人,一见到她们就摊开手:“杨总,你们的货太受欢迎了,上次到的三百箱底料,三天就被抢空了。我已经跟德国那边沟通好了,以后每周补货两次,保证不会断货。”
杨晓英跟着马克走进仓库,看见工人正忙着分拣底料,每箱上面都贴着“川渝味道”的标签。
她拿起一箱藤椒底料,检查了一下包装:“马克,麻烦你们一定注意保存温度,底料要是坏了,客人吃了会出问题的。”
马克立刻拍着胸脯保证:“您放心,仓库的温度一直控制在5c,跟德国的标准一样。我还专门培训了工人,怎么搬运、怎么分拣,绝对不会出问题。”
从物流中心出来,阳光正好。小林看着杨晓英轻松的表情,笑着说:“杨总,现在供应链、门店、品控都没问题了,您是不是可以松口气了?”
杨晓英摇摇头,掏出手机看了眼时间:“还没到松气的时候。下午要去尼科西亚的新店培训服务员,晚上还要跟土耳其裔的加盟商谈合作。对了,史总刚才发消息说,下个月要在塞浦路斯开个招商会,让我准备一下发言稿。”
小林忍不住感叹:“杨总,您可真拼。”
杨晓英笑了笑,目光望向远处的地中海:“不是我拼,是这个市场值得。你看,短短近四个月,66家店,这么多客人喜欢咱们的火锅,咱们不能辜负他们。”她顿了顿,又说:“而且,这只是开始。等塞浦路斯稳定了,咱们还要拓展周边的国家,让更多人吃到中国的味道。”
夕阳西下时,杨晓英站在尼科西亚新店的门口。店员们正在进行最后的培训,声音洪亮地喊着“欢迎光临”。她看着墙上挂着的“川渝味道”招牌,在夕阳下闪着光,心里突然充满了成就感。
手机又响了,是史国栋的电话。“晓英,招商会的事,你准备得怎么样了?”
“放心吧史总,都差不多了。”杨晓英笑着说,“对了,我跟土耳其裔的加盟商谈得很顺利,他们说下个月就签约,到时候塞浦路斯的店就能突破80家了。”
电话那头传来史国栋的笑声:“好!好样的!我就知道你能行。继续加油,咱们的目标,是让‘川渝味道’走遍全世界!”
挂了电话,杨晓英深吸一口气。晚风带着火锅的香味吹过来,她知道,未来还有很多挑战,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实现目标。她抬头看向夜空,星星已经开始闪烁,就像塞浦路斯的66家店,在这片土地上,散发着属于中国味道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