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舌尖上的创业鱼羊鲜火锅崛起记 > 第113章 三州拓毕 越南打点

第113章 三州拓毕 越南打点(2 / 2)

剪彩时史国栋打来了视频电话,镜头里他举着刚出锅的鱼羊鲜锅:“乔,看看总部新研发的汤底,鲫鱼和羊骨熬了六个小时,加了四川的酸萝卜,适合南方人爱喝汤的口味。”

约瑟夫把手机对准排队的人群,有穿西装的白领,有戴牛仔帽的农场主,还有推着婴儿车的拉美裔母亲:“史总,他们更爱红汤。

昨天试营业,有个橄榄球教练说吃了能多推十码。”

时光荏苒,转眼间两个月过去了。为了庆祝这次三地开店的成功,一场盛大的庆功宴被定在了密西西比州际公路旁的旗舰店。

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这家旗舰店被装点得格外耀眼。店门口的霓虹灯闪烁着,吸引着过往车辆的注意。走进店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巨大的屏幕,它正循环播放着三地开店的精彩画面。

画面中,路易斯安那州的乐队在火锅店门口激情演奏,他们的音乐热情奔放,与火锅的热辣氛围完美融合,吸引了众多路人驻足欣赏。

接着,镜头切换到亚拉巴马州,一群高中生正兴高采烈地参与“毛肚速吃挑战”,他们将抢吃毛肚的过程拍成短视频,分享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一阵热潮。

最后,画面来到了密西西比州,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太太正在店内教店员们制作玉米面包配火锅。

她耐心地讲解着每一个步骤,店员们则认真地学习着,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让人感受到了火锅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整个庆功宴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家一边品尝着美味的火锅,一边欣赏着大屏幕上的精彩画面,共同庆祝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总共拓展了258家店,比原计划整整多了12家。”约瑟夫举杯时,领带沾着点牛油渍,“不过亚拉巴马有三家店反映,当地人嫌鸭血太腥,我让他们换成了鹅血。”

史国栋在视频里举杯:“就该这样灵活。下个月去越南,河内的冬阴功汤和我们的酸汤锅底说不定能碰撞出火花。”

河内还剑湖旁的老房子里,越南经理阮文轩正对着翻译手册发愁。他指着“黄喉”两个字问中国店长:“这个到底是牛的什么部位?屠宰场的人说从没见过有人要这个。”

店长李梅从冰柜里拿出样品:“你看,这是牛的主动脉,烫八秒最脆。就像你们吃的河粉里的牛百叶,都是牛身上的宝贝。”她突然听见巷口传来熟悉的声音,推开窗看见约瑟夫正和个戴斗笠的老太太比划着什么。

“他在问哪里能买到新鲜的羊骨。”阮文轩笑着说,“昨天去市场,人家以为他要做狗肉火锅,差点打起来。”

李梅赶紧下楼,看见约瑟夫手里举着张羊骨的照片:“越南人不爱吃羊肉,觉得膻。我们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冻羊排,昨天刚到港。”

约瑟夫跟着进了店,墙上的菜单已经改成了越文版,红汤锅底旁特意标注了“微辣、中辣、越南辣”:“胡志明市的首开打点的两家直营店怎么样?听说那边的华侨多。”

“比河内好做。”李梅翻开订单本,“有个华侨老板说,这味道让他想起1975年离开广西前吃的最后一顿火锅。”

开业那天,河内店门口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为了给顾客带来独特的体验,店主特意邀请了当地着名的水上木偶剧团来店内表演。

表演开始了,只见舞台上的木偶们在水上灵活地游动着,它们的动作栩栩如生,仿佛真的有生命一般。当木偶们来到火锅上方,用它们的小木棍“捞毛肚”时,围观的越南人们都被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这时,一个法国游客突然举起相机,对着舞台上的木偶们拍了起来。拍完后,他好奇地问旁边的人:“这到底是越南菜还是中国菜呢?”

周围的人都被他这个问题逗笑了,有人告诉他这是中国的火锅,而水上木偶则是越南的传统艺术表演。

法国游客听后恍然大悟,他对这种将两种不同文化元素结合在一起的创意赞不绝口,表示这是他在越南旅行中最有趣的经历之一。

约瑟夫递给他一份鱼羊鲜锅:“这是世界菜,就像这个还剑湖,既流着越南的水,也映着中国的月亮。”

时光荏苒,转眼之间,三个月的时间如白驹过隙般匆匆流逝。就在这个时候,胡志明市的分店突然接到了一个特殊的订单。这个订单来自当地的一家中资企业,他们要求预订整整二十桌宴席,原因是要用来招待越南政府的官员。

当市场部部长林薇和越南片区经理李梅得知这个消息时,两人相视一笑,都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宣传机会。如果能够成功地承办这次宴会,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她们的餐厅,还有可能为餐厅带来更多的业务。

为了给这些贵宾留下深刻的印象,李梅特意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传统的锅底进行了改良。她将红汤的辣度降低了三成,使其更加适合越南人的口味。同时,她还加入了越南特有的柠檬叶,为锅底增添了一抹清新的香气。此外,针对鱼羊鲜锅,李梅还精心搭配了越南的春卷,让食客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越南独特的饮食文化。

“阮文轩说,官员们更爱酸汤锅底。”李梅在电话里告诉约瑟夫,“有个副部长说,比他们的酸鱼汤多了点回甜,像中越关系,有酸有甜才长久。”

约瑟夫正在河内的市场考察,手里提着袋新鲜的香茅:“我让采购部从四川发点酸萝卜过来,和你们的香茅一起熬汤底。对了,胡志明市的店要注意,那边的华侨爱吃内脏,多备点黄喉和脑花。”

那天傍晚,李梅在河内店的露台上看见有趣的一幕:几个越南年轻人学着中国人的样子涮毛肚,用越语数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数到八秒就赶紧夹起来,辣得直吐舌头却笑得开怀。她突然明白史国栋常说的那句话——好味道就像蒲公英,落到哪里都能生根。

年底盘点时,越南三家店的营业额超出预期三成。约瑟夫在报告里写道:“河内店的鱼羊鲜锅最受欢迎,当地人称它为‘两个民族的汤’;胡志明市的红汤锅底被加入了越南咖啡粉,成了年轻人的新宠;岘港的分店开始卖火锅味的法棍,成了海滨游客的伴手礼。”

史国栋看到报告时,正在重庆总部熬制新一批底料。他对着沸腾的大铁锅说:“告诉越南的同事,明年我们要在芽庄开分店,让海水和火锅香混在一起,那才是真正的‘海纳百川’。”

窗外的嘉陵江正流过重庆的夜色,江面上的游船载着欢声笑语,就像千里之外的密西西比河、湄公河,都在同一个月亮下,熬着各自的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