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 > 第140章 商战无形(公元前593年 - 公元前592年)

第140章 商战无形(公元前593年 - 公元前592年)(2 / 2)

姑苏城内,勾践面对齐国“盟友”开出的高昂粮价和军需品价格,脸色铁青。

“齐人欺我太甚!”他一把将国书摔在案上,“这与趁火打劫何异?”

丁固怒道:“大王,不如我们自行筹措!吴地尚有存粮……”

“不够!”司马石买冷静地打断,“吴地本就不稳,若再强行征粮,恐生大变。且我军新练,装备更新,急需齐国的青铜和箭簇。若无此补充,战力大打折扣,如何应对楚国?”

勾践沉默不语。他何尝不知其中利害?范蠡离去,文种已死,他身边缺少能为他统筹经济、以智谋化解此类困局的大才。他只能依靠纯粹的武力和对内的严控,但对外,尤其是对这种经济上的挤压,他手段匮乏。

最终,他咬着牙,批准了以大量黄金和部分港口权益为代价,换取齐国的“援助”。看着一箱箱黄澄澄的金子、一颗颗硕大的珍珠被装上前往齐国的船只,勾践的心在滴血。越国灭吴所获得的财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外流。这种依赖性和被动局面,让他感到无比的屈辱和愤怒,却又无可奈何。

与楚越两国的窘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齐国的坐收渔利。范蠡的“商战”策略,为齐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高价卖给越国的粮食和物资,赚取了巨额利润;而在楚国淮北收购的粮食,一部分被秘密运回齐国储备,平抑了齐国内部可能因输出粮食而上涨的物价,另一部分则待价而沽,准备在粮价更高时反手卖出,再赚一笔。

更重要的是,通过掌控对越国的物资供应和获得其港口权益,齐国在一定程度上拿捏住了越国的命脉,使其在联盟中处于更为主导的地位。齐顷公和齐国大臣们对“鸱夷子皮”的才干更是刮目相看,虽然不知其全部谋划,但实实在在的利益,让他们对范蠡的商业活动给予了更多的默许甚至支持。

而范蠡个人,在这场席卷多国的经济风暴中,凭借其先知般的洞察力和精准的操作,财富如同滚雪球般急剧膨胀。他的商业帝国触角延伸得更广,信息网络也更加灵敏。他积累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是一种足以在乱世中安身立命、甚至影响时局的庞大资源。

新绛的赵朔,也密切关注着南方这场奇特的经济动荡。当他获悉楚国淮北粮价飞涨、越国财富大量流入齐国时,他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赵朔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新的光芒,“这鸱夷子皮,若真是范蠡,其才恐更胜往昔!此等手段,虽不似刀兵直接,然其对国力的损耗、对民心的动摇,恐犹有过之!”

他意识到,未来的争霸,或许不再仅仅局限于疆场上的厮杀。经济、外交、情报,这些无形的战场,其重要性将日益凸显。他下令晋国也开始留意各国的物价波动和物资流通,并尝试学习这种新的博弈方式,尽管晋国目前尚缺乏像范蠡这样精通此道的大才。

一场由范蠡主导的无形商战,如同投入湖面的又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再次改变了天下的格局。楚国受困于粮价,越国受制于物资,齐国坐享其利,晋国则从中领悟到了新的争霸之道。战争的形态,正在悄然发生着演变。当金戈铁马的碰撞声暂时停歇,算盘与刀币的声响,却奏响了这个时代另一重冷酷而高效的旋律。在这旋律之下,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被更加紧密地捆绑在一起,驶向那片愈发幽深难测的历史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