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 > 第140章 商战无形(公元前593年 - 公元前592年)

第140章 商战无形(公元前593年 - 公元前592年)(1 / 2)

上文中各国于暗处的砺刃与织网,在第一百四十章以一种超越刀兵、却又与国运息息相关的形式显现出来——一场围绕粮食、盐铁与货币的无形战争,在范蠡的主导下,悄然拉开了序幕,其影响深远,不亚于一场倾国之战。

临淄,鸱夷子皮的府邸深处,已俨然成为一个精密运作的情报与商业中枢。范蠡站在一幅巨大的、标注着各国物产、粮价、漕运路线的牛皮地图前,目光锐利如昔,只是少了几分庙堂的杀伐气,多了几分商海的缜密与冷酷。

“主公,根据各地传回的消息,楚国去年虽在陈蔡等地征收重赋,但其核心腹地江汉平原,去岁雨水丰沛,粮粟充盈,粮价平稳。越国则因连年大兴土木、扩军备战,吴地又时有骚乱,姑苏粮价已比去岁同期上涨三成。晋国河东之地今岁有旱象,赵朔正秘密从秦国购粮……”心腹伙计详细禀报着。

范蠡静静听着,手指在地图上缓缓移动,最终点在了一个关键的位置——淮水流域。

“楚国产粮,多在江汉。然其供应中原驻军及陈、蔡等附庸,多依赖淮北之地的补充。若能扰乱淮北粮市,则楚军前线粮秣必受影响,其价昂则民怨生,军心亦可能浮动。”他沉吟道,“而越国……勾践穷兵黩武,国库消耗巨大,其赖以维持的,无非是吴越之地的积累和与齐国的盟约通道。”

一个大胆而惊人的计划在他脑中成型。他并非要直接资助某一国,而是要利用经济规律,同时削弱楚、越这两个潜在的巨大威胁,并为齐国,也为自己,攫取最大的利益。

他开始了布局:

首先,他利用自己庞大的资金和商业网络,派出手下精干的商人,携带巨量齐国的“刀币”和易于储存的珍宝,秘密进入楚国淮北地区。他们并不张扬,而是分散行动,以略高于市价的价格,悄然且持续地收购市面上流通的粮食。同时,散布“今岁气候有异,或将歉收”、“楚国欲增军粮储备”等真伪难辨的消息,制造恐慌情绪,引导民间囤积。

其次,他通过田文子等齐国权贵的渠道,以“稳定盟国、共抗强楚”为名,向越国出售粮食和部分青铜。但价格,却并非盟友价,而是远高于市价。他料定勾践为了维持军备和稳定,即便肉痛,也不得不接受。同时,他要求越国以黄金、珍珠、犀角等硬通货,或者以其控制的吴地部分港口关税作为抵押支付。

起初,楚国的淮北地方官员并未在意市面上的粮价波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惊恐地发现,粮价如同脱缰的野马,开始持续、快速地攀升。那些手持巨资的神秘商人似乎无处不在,却又抓不住把柄。民间开始恐慌性抢购,富户围积居奇,普通百姓叫苦不迭。

“定有奸商作祟!”地方官上报郢都。

楚庄王和孙叔敖接到奏报,高度重视。他们立刻下令严查,并尝试从江汉地区调粮平抑淮北粮价。然而,漕运需要时间,而恐慌情绪一旦形成,便难以迅速平息。淮北地区的粮价高涨,不仅影响了当地民生,更直接增加了楚国在中原前线军队的后勤成本和补给难度。楚国的国力虽厚,但这种无声的消耗,比一场小规模战役的损失更令人头疼。

孙叔敖敏锐地感觉到这并非简单的市场波动,背后必有黑手。他怀疑过晋国,也怀疑过齐国,甚至怀疑过国内的其他势力,但线索到了那些来历不明、行动诡秘的商人那里,便断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让这位以智谋着称的令尹,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