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临危受命(2 / 2)

消息传回晋军大营,栾枝面临巨大压力。若坐视盟邦被侵扰而不救,联盟恐将瓦解;若分兵救援,则主营兵力削弱,易被楚军主力所乘。

绛都宫中,狐偃不断收到前线的军报,对栾枝的保守策略深感忧虑。他虽不通军事,但深谙政治。他明白,霸主权威的维系,不仅在于战场胜利,更在于能否及时保护盟邦。郑国若生变,将产生灾难性的连锁反应。

他深夜入宫,求见晋襄公:“主公,栾枝将军持重固然可嘉,然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楚人分兵掠我盟邦,意在动摇我军根基。若郑国再有反复,则大势去矣!臣恐栾枝将军过于求稳,或贻误战机。是否应遣使敦促,令其相机而动,寻求战机,至少需派兵保护郑军侧翼,稳定其心?”

晋襄公看着地图,眉头紧锁。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边是军事统帅的判断,一边是政治盟友的安危。他沉思良久,回想起先轸用兵之妙,在于灵活主动,常能出奇制胜。而栾枝……似乎缺了这份魄力。

“舅父所虑,正是寡人所忧。”晋襄公终于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与他年龄不符的沉重,“然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亦寒将士之心。这样,寡人亲书手谕一封,不直接指挥军事,但向栾枝、胥臣二位将军说明郑国稳定之重要性,嘱其务必设法稳固郑军,并鼓励他们,若有机可乘,当勇于决断,寡人信其能为!”

这是一次微妙的干预,既表达了对主帅的信任,也传达了最高决策层的焦虑和期望。使者带着晋襄公的手谕,星夜驰往南线大营。

栾枝、胥臣接到国君手谕,心中俱是一震。他们感受到了来自后方的压力和期待。胥臣再次请命:“将军,主公所言极是!不能再坐视了!请许我率本部精锐,并联合郑军,主动出击,寻歼楚军一支偏师,既可打击楚人气焰,亦可稳定郑国人心!”

栾枝权衡再三,终于改变了策略:“好!便依胥臣将军!然切记,不可孤军深入,一击即退,以震慑为主,探其虚实为辅!”

胥臣得令,精选锐卒,会同郑国军队,对一支正在郑国边境劫掠的楚军偏师发起了突袭。晋郑联军同仇敌忾,作战英勇,胥臣身先士卒,大破楚军,斩获颇丰。

这场小胜,虽然无法改变整体对峙局面,但意义重大。它极大地鼓舞了晋郑联军的士气,暂时压下了郑国国内的投降论调,也让斗椒意识到,晋军并非一味龟缩,仍有尖牙利齿。

然而,就在胥臣获胜归来,营中稍振之际,一个更坏的消息从西线传来:秦国趁晋国主力南调,国内空虚之际,由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将率领,突袭晋国西部边境,已攻占数座边城,兵锋直指晋国故都绛邑!

消息如同又一记重锤,狠狠砸在晋国君臣心头。东西南三面受敌的可怕局面,似乎正在成为现实!

栾枝在大营中得知西线告急,脸色瞬间变得无比难看。南线楚军未退,西线秦军又至,晋国陷入了自城濮之战以来最危险的境地。他感到肩上的担子如山般沉重,先轸将军若在,会如何应对这危局?

年轻的晋襄公在绛都宫中,手握两份紧急军报,站在巨大的舆图前,身影在烛光下显得格外孤独。他的目光在南方的楚军、西边的秦军和北方的狄人故地之间逡巡。考验,远比想象中来得更猛烈。晋国的霸业,真的会随着先轸的陨落而崩塌吗?还是……能在这绝境中,淬炼出新的锋芒?

夜色深沉,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整个中原。晋国的命运,悬于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