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朱慈烺将自己的想法说给自己的便宜老子崇祯皇帝之后,最近这些日子心情不错的崇祯皇帝当即都答应了下来。
至于崇祯皇帝为什么心情这么好呢,正是因为这段时间崇祯皇帝陛下的内帑变得充实了呗;
先有太监首富王之心的近两百万两白银进账,随后便是‘军械案’那一百多位官员抄家所得的家产,最后则是锦衣卫指挥使洛养性‘孝敬’给崇祯皇帝的一百三十万两白银。
虽然涉及到‘军械案’的那些官员的家产,崇祯皇帝的内帑只分到了一半,可是那也足足有接近三百万两白银啊,这还没算上那些名贵的古董和字画呢!
此时,崇祯皇帝的内帑,已经快赶上他刚刚登基的时候了,内帑和国库都充盈了起来,崇祯皇帝的心情自然也就好了许多......
三日后,高阳城!
当致仕在家,已经73岁的孙承宗,接到京城太子朱慈烺的书信之时,顿时整个人都怔住了。没错,朱慈烺为了表示对孙承宗这位三朝老臣的尊重,并没有按照求崇祯皇帝直接下圣旨,而是选择用自己的名义写了一封书信给孙承宗。
之所以这么做,第一是为了表示对孙承宗的尊重,第二则是给了孙承宗拒绝来京师的权利,毕竟,此时的孙承宗已经七十多岁的高龄了,如果下达的是皇帝的圣旨的话,孙承宗如果不来就是抗旨了。
因为高阳城距离京师北京城并不远的原因,这些日子了,京师所发生的一些事,孙承宗已经在朝廷的邸报都看到了,因此,当孙承宗仔细的看完了朱慈烺的这封私人书信之后,忠君爱国思想已经刻进了骨子里的孙承宗,没有任何的犹豫就让家人收拾行囊,第二日便启程朝着北京城而去。
自从孙承宗到了京师之后,朱慈烺便给其安排了一处距离皇宫非常近的院子,而朱慈烺则每天下午都会抽出三个时辰的时间,去跟孙承宗学习兵法战阵。
因为孙承宗此次返回京城,并不是在朝堂之上参政,因此这位其73岁的三朝老臣,不用每天天不亮的时候就从床上爬起来去参加早朝。
孙承宗所不知道的是,正是因为朱慈烺的这一封信,挽救了孙承宗三年之后城破殉国的宿命。
历史上,崇祯十一年,清兵攻入关内,在北直隶地区连番攻城掠地,距离京师不远的高阳城自然也是清军的进攻目标。
当清军攻到高阳城下之时,作为朝廷致仕的阁老,孙承宗组织高阳百姓上城同清军作战,最后因寡不敌众,殉国于高阳城头,孙家在高阳城的一家七十六口无一幸免。
当孙承宗在京师三大营的校场里,看到此时京营将士们的训练后,顿时一边用手捋着下颚的胡须,口中一边高呼‘大明中兴有望’等字眼。
对于京营将士此时的军容军貌,孙承宗给出了马祥麟同样的评价,即便戚少保的戚家军也不过如此;孙承宗更是详细的了解了士兵们‘三三制’队形,并根据其队形着手研究新的军阵阵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