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本自俱足 > 第24章 扫盲

第24章 扫盲(1 / 2)

秋风卷着碎叶打在福记蒜苗印子铺的木牌上,发出呜呜的响声。德麟正坐在前门槛上,缝补磨破的柳条筐的棉被盖子,忽听有路过的人喊他:“德麟!你爹回来了!”

德麟手一抖,锥子扎在掌心,渗出血珠也顾不上擦,踉跄着站起来。

路过的是同村赶车的老马,胡子上还挂着水珠儿:“你娘带着你俩小兄弟儿,逃难回来了,你爹给接回来的,刚到村口,让我给你捎个信儿。”

“娘?”德麟脑子“嗡”的一声,手里的针线和麻袋片子“啪嗒”掉在地上。

娘带着年幼的两个弟弟,跟着大表舅逃难去黑龙江一带,后来断了音讯。

他本来以为……他不敢想下去,把破棉被盖子扔在铺子里,转身就往城外跑。

布鞋踩过干巴巴的土路,“啪嗒啪嗒”的响。他跑得急,夹袄敞开着,风灌进怀里凉丝丝的,可浑身却烧得慌。

路过大辽河的河汊子,他弯腰掬了捧冷水,浇在脸上。水面映出模模糊糊的影子,他看见自己眼尾通红。原想着忙过这阵子收蒜,就和爹去找他们,如今爹竟抢先一步接回来了。

德麟急三火四的赶回家时,夏三爷正蹲在门槛上编筐,手里的柳条在膝盖上蹭得发亮。

德麟赶得急,三步并作两步跨进院,往磨盘上一坐,抄起葫芦瓢舀了瓢凉水,咕咚咕咚灌下去大半。

三爷听见动静,抬起头,眯着眼瞅见德麟那张被晒得黝黑的脸,手里的活计慢了半拍:“这不是德麟嘛,咋这时候回来了?县城的活儿不忙?”

德麟抹了把嘴才说:“娘和德昇他们回来了吗?”

夏三爷点点头,“我赶骡车接回来的,你可真快通儿,这么急着跑来呢。”

德昇正在窗根底下帮着夏张氏翻晒秋收的豆子,听见德麟的说话声,手里的木锨停在半空,回头,眼睛直勾勾地望着德麟。

愣了半晌,他扔了木锨,扑到德麟的身上。

“哥,德麟哥!”德昇抱着德麟的胳膊高兴的往上蹿,额头正磕在德麟笑的咧开嘴的门牙上。

两个人立时分开,一个抱着头,一个捂着嘴。

“不见面想,见了就没个正形儿。”夏张氏从屋里出来嗔怪道。

她裹着件打满补丁的旧夹袄,头发枯得像秋后草。身边的小男孩儿怯生生地攥着她的衣角,脸色通红,鼻尖挂着鼻涕。

“娘!”德麟喊出声,嗓子突然发紧。“你咋瘦这样啊?”话音未落,眼泪就滚了下来。

“哭啥啊?大小伙子了,”夏张氏伸过手来给德麟擦眼泪,那手粗糙的,划过德麟的脸,生疼。

小男孩儿扯着夏张氏的衣角,突然哇的一声哭了。

“德兴也长大了。”德麟蹲下身把小弟弟揽进怀里。孩子的小身体薄得像纸,骨头硌得他心口发疼。

他摸出怀里揣着的两个烤红薯,是中午舍不得吃的,塞给两个弟弟:“吃,快吃。”又抬头看娘,喉咙哽着说不出话。

“回来了不是好事儿吗?见面哭唧唧的,哪像个老爷们儿?”夏三爷翘了翘眉毛,“留下吃饭吧,多少日子没吃过你娘做的饭了。”

“嗯,就想吃娘做的饭!”德麟不好意思的抹干了眼泪儿。凑到夏三爷身边,帮他捋柳条。

三爷坐在原地没动,手指在粗糙的膝盖上摩挲着。院子里的老槐树叶子被风吹得沙沙响。

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转年的仲夏,夏张氏生下夏家唯一的女孩,取名秀娥。秀气的秀,嫦娥的娥。

秀娥长得好看,水灵灵的大眼睛,白皙的皮肤像剥了壳的鸡蛋。夏三爷抱着小秀娥喜极而泣。

从此,德昇有了这个宝贝妹妹,更开心了。

快乐的日子过得很快,转眼又是一年。

德昇和德兴都到了要上学的年龄。德麟时刻记挂着这件事,听说了盘山城要建公立小学的消息,赶紧找夏三爷商量。

“爹,我正想和你商量个事,盘山县城办了公家的小学了,正经教文化的地方,我寻思着德昇和德兴都到岁数了,该送去认认字。”德麟说。

“小学?”夏三爷手里的柳条“啪嗒”掉在地上,他伸了伸腰,浑浊的眼睛里泛起点光,“不就是背着书包念书的地方?和私塾有啥不一样?”

“那可太不一样了!”德麟抖了抖柳条上的尘土,“公家办的,不收学费,就教孩子们念书算数。我打听了,这几天正报名呢,过了这村儿可没这店儿了。”

夏三爷撩起衣襟擦了擦手,眼珠深处有什么东西被这消息倏然点亮了,像是残烬里骤然迸出的火星子。

他微微直起佝偻的腰背,目光越过自家低矮的土墙,落在远处莽莽苍苍、绿得发沉的高粱地上。那曾是他祖祖辈辈命定的疆域。

“行,”夏三爷猛地拍了下大腿,捡起地上的柳条往墙根一靠,“明天我就带他俩去!念书是正经事儿。”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夏三爷就领着德昇和德兴往盘山县城赶。

德昇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短褂,德兴则套着哥哥穿小了的衣服,袖子卷了好几圈,露出细瘦的胳膊。

爷仨刚走到村口,就见王大牛背着半筐马粪从地里钻出来,看见他们,赶紧放下粪筐,跑过来。

“三爷,这是领着俩孩子往哪儿去?”王大牛脸上沾着泥,喘着粗气问。

“德麟说县城办了小学,带他俩去报名。”夏三爷答。

王大牛眼睛一亮,搓着手嘿嘿笑:“三爷,您看……能不能也带上咱家王德仁?那小子在家野得没边儿,也该让先生管管。您老走南闯北见过世面,帮咱家德仁也报个名,行不?”

夏三爷瞅了瞅不远处正用树枝在地上乱画的王德仁,那孩子比德兴高半头,壮实得像头小牛犊。他叹了口气:“都是乡里乡亲的,捎带着怕啥?让他跟上吧,多个人多个伴儿。”

王大牛乐得眉开眼笑,赶紧把王德仁拽过来,往他手里塞了两个煮鸡蛋:“跟紧你三叔,到了地方少说话,听先生的话。”

盘山县城比村里热闹多了,土路上来来往往的马车扬起阵阵尘土,路边有挑着担子卖豆腐脑的,还有吆喝着修补锅碗瓢盆的。三个孩子好奇地瞪大眼睛,东张西望,脚底下却紧紧跟着夏三爷,生怕走散了。

报名的地方设在一间临街的青砖房里,门口挂着块木牌,上面写着“盘山小学报名处”几个歪歪扭扭的字。

屋里坐着个戴黑框眼镜的男老师,镜片厚得像瓶底,他抬头瞅了瞅进来的一行人,推了推眼镜问:“是来报名的?”

“是是是,”夏三爷把三个孩子往前推了推,“这仨都是夏家村的孩子,想送来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