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口券之力显(2 / 2)

“让开让开!试试这个!”公输哲兴奋地指挥着民夫将土石装入车中。一人轻轻推动,那满载的土车便在轨道上平稳滑行,速度远超肩挑背扛!

那黑脸渠长看得目瞪口呆,围着轨道车转了好几圈,嘴里啧啧称奇:“这…这玩意儿神了!”他脸上的怒气瞬间被好奇取代,拉着公输哲非要问个明白。

墨家巧技与军队严纪,在这泥土飞扬的工地上,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效率的提升是实实在在的,民夫们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对“渠长”们的恐惧也逐渐变成了信服。而那黑脸渠长,在亲眼目睹了轨道车的威力后,对这群“耍木头的”也客气了不少,甚至主动派手下帮他们搬运材料。

工地的管理是严格的,但萧何并未忘记“赈”的本意。他规定,每日午时,以工区最高处的鼓楼击鼓三通为号,全体民夫停锸吃饭,是为“鼓声餐”。

这短暂的休息时间,成了工地上最具人情味的时刻。炊烟袅袅升起,民夫们捧着刚刚领到的、热腾腾的粟米饭,就着发放的咸菜或偶尔工区改善伙食分到的一点油腥,蹲在田埂上、土堆旁,狼吞虎咽。虽然简单,却是他们颠沛流离后,第一顿安稳的、靠自己力气换来的饱饭。

项羽也带着虞姬来工区视察过。虞姬看着民夫们捧着饭碗狼吞虎咽的样子,心中有些不忍,轻声对项羽说:“他们过得真苦,要是能多给些吃食就好了。”项羽握住她的手,低声解释:“萧何尚书已有安排,眼下是特殊时期,能让大家有饭吃、有活干,已是不易。等堤坝修好,他们就能入籍分田,日子会好起来的。”虞姬点点头,目光落在不远处忙碌的墨家弟子身上,又道:“那些木车真神奇,能省不少力气呢。”项羽看着她好奇的眼神,嘴角微扬:“若是喜欢,回头让公输先生给你做个小的,在庭院里玩。”

在鼓楼之下,萧何命人立起了一人多高的青石碣碑。碑的正面,刻着《大秦宪章》中关于保障民权、以工代赈的核心条款。而碑的背面,则是萧何亲笔题写、由石匠深深镌刻的八个大字:

“力出于口,权归于券。”

意思是:你们付出的力气(劳动),换来了糊口的粮食(生存);而你们应得的权利(户籍、土地),凭证就是手中的竹券(工劵、田券)。

每当鼓声响起,民夫们捧着饭碗,看着那石碑上的字,听着识字的同伴或吏员的讲解,眼中便会闪烁出一种复杂的光芒——有对眼前温饱的满足,有对未来的憧憬,更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名为“希望”的东西在悄然滋生。他们粗糙的手掌,紧紧攥着那代表“力”的饭碗和代表“权”的竹券,仿佛握住了命运的咽喉。

然而,平静之下亦有暗流。一些地方上的旧势力,不愿看到大量流民被朝廷有效组织起来,更不愿看到坚固的水利和道路增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暗中散布谣言、唆使小股流民闹事、甚至破坏工具的情况偶有发生。

但这一次,联邦的应对迅速而有力。韩信的“什伍制”使得工区组织严密,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及时上报。黑冰台的密探混迹其中,很快揪出了几个带头闹事、背景可疑的分子,公开审理,明正典刑,以儆效尤。强大的组织能力与坚决的执法态度,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汗水浸透了泥土,号子声震天动地。在退伍老兵的呼喝声、墨家器械的吱呀声、以及每日定时的鼓声交织中,一段段坚固的新堤坝在渭水边崛起,一条条平整的道路向远方延伸,一座座充实的粮仓在交通要地拔地而起。而数以万计的流民,也在这日复一日的劳动中,脸上逐渐有了血色,眼中重新燃起了光亮,他们开始谈论的不再是战乱和逃亡,而是完工后能分到什么样的田地,家里的娃娃能不能去新办的乡学识字…

夕阳将渭水染成一片金红,又是一天的鼓声餐时间。民夫们围着篝火,碗里的饭食似乎比往日更香。那个曾被黑脸渠长吼过的民夫,此刻正小心翼翼地将今日领到的、代表完成工作量的竹券,与之前攒下的田契竹券并排放在一起,用一块干净的粗布包裹好,贴身收藏。

他望着远处那在晚霞中如同巨人臂膀般护卫着两岸田舍的新堤坝,又回头看了看鼓楼下那沐浴在余晖中的宪章石碣,心中涌起一股从未有过的踏实与力量。

“口券之力…”他低声咀嚼着这四个字,粗糙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怀中那卷竹券。

就在这片看似平稳的希望之下,一匹来自帝国东南边境的快马,却正风驰电掣般地闯入启明城,马蹄声急如星火,带来了一个即将打破这片来之不易的平静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