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笔太监比赵高的年龄大,在宫中待的时间也长。
能在皇宫这种名利场中活下来,除了赵高的庇护以外,他自己的斗争经验也是极其丰富的。
赵高要他做这事的真正目的,他瞬间就明白了。
出了金銮殿,他第一时间就回到自己官署,命手下人火速将捷报抄录一份,将里面不合时宜的话隐去,就抄他在金銮殿上读过的那一个版本。
然后又让人召集手下会写字的太监继续抄录,他才往国子监走。
秉笔太监明白,相公们时常煽动学子情绪,利用百姓舆论给赵高施压。
有了上一次对付肖铭的经验,赵高也要利用这一点。
不光是朝堂的相公们,这段时间连续的坏消息传入京城,百姓们的情绪也压抑到了极点。
秉笔太监出了皇城大门,看着巍峨高耸的城墙,深深叹了口气。
这看似戒备森严的皇宫,早就千疮百孔,如同筛子一样。
再回头,他迈着八字步,亦步亦趋地走着,身后的仪仗威严庄重。
每走几步,身后的四个太监轮流宣读着那份捷报。他走得很慢,等他到国子监的时候,捷报内容已经传遍整个京城。
秉笔太监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他比赵高更了解如今的国子监是什么样的德行。
那都是些世家子弟的聚集之地,偶有三两个寒门子弟,也早就被世家拉拢。
等他们抄完,再在各个相公手上轮流一番,先不说要耽误多久时间,就里面的内容,就不敢保证了。
他都能想象到,书生们会用多少云遮雾绕的典故,去解读这件事情。
到头来意思还是那个意思,但听到百姓耳朵里,就换了模样。
这也是相公们惯用的伎俩,把明确的事情先模糊掉,然后利用圣人之言、祖宗之法给其套上枷锁,让赵高不得不按照他们的意思做事。
只要有半点不顺从,就会出现刚正不阿的文官,以死劝谏君王。
一份捷报,令压抑已久的京城沸腾。因为这里住的都是大靖王朝最精英的一批人,他们更注重自身安全。
大靖的胜利对他们来说,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而远在魏州的难民们,此刻也沸腾了,因为贾正在给他们发粮食、发布匹、发银子。
贾正回到营地以后,李丘他们已经收拢了大部分的难民,俘虏的蛮兵也被他们杀掉了,人头都已经用木箱装好。
李丘知道,这些人头,贾正要带回蛮兵用妇人筑京观的地方。他答应过那些人,会以蛮兵的人头祭奠他们。
老大向来是个说话算话的人!
当百姓们领到自己的粮食,系统的忠诚度开始在百姓头上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