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无名笔记(1 / 2)

藏经阁内光线昏暗,只有夕阳的余晖透过高窗,在布满灰尘的空气里划出几道朦胧的光柱。

陈平背靠着冰冷的书架,直接席地而坐,迫不及待地翻阅起那本无名的薄册。

册子的纸张泛黄发脆,字迹潦草,似乎书写者在记录时心潮澎湃,急于将思绪倾泻而出。这并非一本功法秘籍,而更像是一本私人笔记,记录的是一位自称“云拙老人”的修士,对《基础引气诀》的种种思考和质疑。

开篇第一句便深深震撼了陈平:

“天下修士,皆视《引气诀》为入门砖石,一旦筑基,便弃如敝履。却不知,万丈高楼平地起,根基不牢,终是空中楼阁。”

陈平的心跳不由得加速。这观点,与他三年来的隐晦感受不谋而合!他继续往下看:

“今之引气,徒具其形,未得其神。何为气?天地之息也。引气非是强夺,而是感召,是交融。如溪流汇海,自然之势也。然今人一味追求气感速度,吸纳灵气量,贪多嚼不烂,引入体内亦是杂质斑驳,看似进境迅猛,实则自毁前程……”

字字珠玑,敲打在陈平的心上。他回想起张叁那些人,突破时灵气浮躁不稳,与自己所追求的凝实感截然不同。原来,差别就在这里!

笔记中详细阐述了“云拙老人”对感应灵气的独特理解:并非用神识粗暴地捕捉,而是要将自身意念放空,如同水滴融入大海,去细微地体会不同属性灵气之间的“韵律”和“差异”。

“五行灵气,各有其性。火之暴烈,水之柔韧,金之锋锐,木之生机,土之厚重。感其性,方能知其变,明其用。杂灵根者,虽修行缓慢,然对诸气皆有微感,若能静心体悟,未必不是福缘……”

看到这里,陈平呼吸一滞。这是三年来,他第一次看到有人对“杂灵根”不是贬低,而是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性!这位“云拙老人”究竟是何方神圣?

笔记的后半部分,则是一些具体的感悟法门,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呼吸、意念,来引导灵气在体内更温和、更彻底地淬炼经脉,而非简单地填充丹田。其中甚至提到了几种利用日常劳作来辅助感悟的“笨办法”,比如劈柴时体会金锐之气,挑水时感受水流之柔。

这些方法,看似粗陋,却让陈平如获至宝。这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一般!

他完全沉浸在了笔记的世界里,直到守阁老执事不耐烦的咳嗽声响起:“小子,时辰到了,要关门了!”

陈平这才惊醒,发现窗外已是夜幕低垂。他小心翼翼地将笔记揣入怀中,像是捧着绝世珍宝,向老执事行了一礼,匆匆离开了藏经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