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凛冽的寒风呼啸着,狠狠地抽打在“文渊城”的城墙上。
灰蒙蒙的天空,压抑得令人喘不过气。
一个身影跌跌撞撞地出现在城门口,那是“文渊城”派出去的斥候,只见他脸色苍白如纸,脚步踉跄,一手捂着胸口,鲜血不断地从指缝间涌出,触目惊心。
整个人冻得瑟瑟发抖,牙齿打颤,却依然顽强地向前挪动着脚步。
“来人!快来人!”城墙上的士兵发现了他,连忙高声呼喊。
斥候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冲到守城将领面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溅起一片尘土。
“禀……禀告将军……”
他气若游丝,断断续续地说道,“紧急军情,‘上三旗’集结了六万大军……正朝着‘文渊城’……杀过来!他们…带着…攻城器械…最多…最多还有…两天…就…就到了……”
“什么!”守城将领闻言大惊失色,猛地站起身来,“六万大军?还带着攻城器械!你…你确定?”
斥候艰难地点了点头,“小的…亲眼所见…绝…绝无虚假……”
说完,他再也支撑不住,眼皮一翻,一头栽倒在地上,昏死了过去。
“快!快来人!把他抬下去救治!”守城将领连忙下令,同时心中也掀起了惊涛骇浪。
六万大军,还带着攻城器械,这对于“文渊城”来说,无疑是一个灭顶之灾!
“义海盟”大军压境的消息如同一片巨大的阴云,笼罩在“文渊城”上空,城内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文渊城”此刻驻守的兵力只有不到七千人,修士更是不足一百,其中大部分还只是修为不高的初元境弟子,这点兵力,在“义海盟”大军面前,显得不值一提。
城楼上的烽火台被点燃,浓烟滚滚,如同一条黑色的巨龙,直冲云霄,向远方传递着战争的信号。
城内,战鼓擂动,号角声声,催促着人们行动起来。
紧张的战前总动员开始了,街道上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士兵们紧张地操练着,磨砺兵器,加固城防,气氛肃杀而凝重,弥漫着战争来临前的恐慌。
……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
城北某个安静的宅院内,昏暗的灯光闪烁不定,映照着两张阴沉的面孔。
董玉与都尉崔灏相对而坐,桌案上摆放着“文渊城”的舆图以及一些机密文件,气氛凝重而压抑。
“崔都尉,如今‘义海盟’兵临城下,‘文渊城’危在旦夕,我们必须尽快想出对策,否则,一旦城破,你我性命难保。”董玉眉头紧锁,一脸凝重地说道。
“董仙师不必过虑,”崔灏呷了一口茶,语气轻松,“‘文渊城’城防坚固,物资充沛,易守难攻,‘义海盟’想要攻破,绝非易事。”
董玉眉头紧锁,忧心忡忡:“话虽如此,但战火无情,不得不防啊。”
“仙师放心,我自有安排。”崔灏放下茶盏,话锋一转,“倒是那个温韬,仗着自己游击将军的身份,手握重兵,目中无人,飞扬跋扈,早就该除掉!此人若在,日后必成后患!”
他语气冰冷,杀意凛然。
董玉试探地问道:“莫非……这是上面的意思?”
崔灏没有正面回答,只是淡淡道:“算是吧。只是……还缺一个合适的理由。”
“我明白了。”董玉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不如,我们找个借口,将温韬及其手下调往城外的‘镇龙堡’,就说是为了加强那里的城防。‘义海盟’若要攻城,必先取‘镇龙堡’。如此一来,温韬和他的部下,便成了‘义海盟’的炮灰。一石二鸟,借刀杀人,岂不妙哉?”
崔灏一听,嘴角浮现一抹阴冷的笑容,显然对董玉的提议十分满意:“好主意!此计甚妙!”
……
隔日,在一场只有“文渊城”高级军官参加的秘密会议上,崔灏端坐在主位,环视众人,故作沉思后,开口说道。
“诸位,”
崔灏清了清嗓子,神情严肃,“如今‘义海盟’来犯,‘文渊城’将面临巨大的城防压力。而‘镇龙堡’地势险要,是拱卫‘文渊城’的最后一道防线,战略意义非同寻常,必须派一位得力干将前去镇守。我思来想去,反复斟酌,觉得温韬将军勇猛过人,智谋超群,经验丰富,是最佳人选。我提议,让温韬将军率部前往,不知诸位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