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尘轨校准·菌脉共生
2088年秋分,柯伊伯带方向的宇宙尘埃正以每秒45公里的速度掠过太阳系,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尘暴监测卫星”已连续三天发出橙色预警。指挥中心的环形屏幕被分割成两半:左侧是“灵脉十三号”传回的海王星外层大气数据流,淡蓝色的粒子运动轨迹在屏幕上交织成网;右侧则是月球组装基地的实时画面,机械臂正吊着“灵脉十四号”的中继卫星主体,在真空舱内进行抗尘埃冲击测试。
乐乐穿着浅灰色的指挥服,指尖在全息操作台上滑动,将“尘暴监测卫星”的最新数据同步至所有子系统。“柯伊伯带尘埃流的密度比预期高1.8倍,”她抬头看向屏幕前的团队,“‘灵脉十三号’的外壳涂层需要再强化一次,同时让月球基地调整中继卫星的抗冲击参数——必须确保卫星在尘埃流中能稳定传输信号。”
阿木尔立刻调出“灵脉十三号”的外壳结构图,红色预警区域集中在探测器的能源舱和培育舱连接处。“我们可以远程激活探测器的‘应急涂层修复系统’,”他指着图中的淡紫色能量管道,“通过甲烷气体与核能加热的混合反应,在外壳表面形成一层新的碳化保护层,抗冲击能力能提升30%。”
“但培育舱的温度不能波动超过0.5c,”古丽突然开口,手里的平板上显示着“海卫一五号”幼苗的生长曲线,“修复系统启动时会产生局部高温,必须先调整培育舱的隔热层参数,把热量隔离在舱外。”她指尖快速敲击屏幕,将隔热层的优化方案传输至阿木尔的操作界面——那是基于“海卫一四号”幼苗在超低温环境下的生存数据,最新调整的多层纳米隔热材料配比。
乐乐点头,目光转向屏幕右侧的月球基地画面。小宇正站在抗尘埃测试舱旁,戴着全息防护眼镜,实时监测卫星外壳的应力变化。“卫星主体的抗冲击测试已完成80%,”小宇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但第三组太阳能板在模拟尘埃冲击下,出现了0.2毫米的形变——虽然在安全范围内,可如果遇到高密度尘埃流,可能会影响能源收集效率。”
林羽拄着拐杖走到屏幕前,手指在太阳能板的三维模型上轻点,调出三十年前火星探测器“火卫三号”的太阳能板设计图。“把太阳能板的支撑结构换成钛合金与碳纤维的复合材料,”他缓缓说道,“当年‘火卫三号’在火星沙尘暴中,就是靠这种结构扛住了每秒30公里的沙尘冲击,形变率控制在0.1毫米以内。”
小宇立刻在操作屏上修改参数,屏幕上的太阳能板模型瞬间切换成新的结构——淡银色的支撑框架上,缠绕着淡蓝色的碳纤维纹路,像给脆弱的太阳能板穿上了一层铠甲。“调整后的数据出来了!”小宇的声音重新变得兴奋,“模拟尘埃冲击下的形变率降至0.08毫米,能源收集效率反而提升了5%!”
指挥中心里响起一阵轻响的掌声,乐乐却没有放松——她知道,柯伊伯带的挑战远不止尘埃。她调出“灵脉十四号”的任务时间表:2089年春分发射中继卫星,2090年冬至探测器启程,2098年抵达冥王星轨道,2105年进入柯伊伯带核心区域。每一个时间节点都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细节的失误,都可能让十年的准备付诸东流。
当天下午,乐乐带着古丽和阿木尔来到“海卫一实验室”。恒温舱内,“海卫一五号”幼苗已长到15厘米高,第七片叶片的边缘泛着淡淡的青色——这是“冥卫二菌株”与“三生菌”共生的标志。古丽将便携式检测仪插入培育舱的冰壤中,屏幕上立刻显示出两组微生物的活性数据:三生菌代谢效率100%,冥卫二菌株活性98%,两者形成的共生网络,正将冰壤中的氮元素和碳元素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幼苗根系。
“我们在冰壤里发现了新的代谢产物,”古丽指着检测仪上的质谱图,一道尖锐的峰值格外显眼,“这种‘菌脉素’能增强幼苗细胞壁的抗冻性,就算在-255c的超低温下,叶片的细胞膜也不会破裂。”她从保温箱里拿出一管淡绿色的液体,“这是我们提取的纯菌脉素,计划加入‘灵脉十四号’的培育舱营养液中,让探测器携带的焰果种子在休眠期间也能保持活性。”
阿木尔接过液体管,对着灯光观察——液体中没有任何杂质,却能看到细微的能量粒子在缓慢流动。“需要测试菌脉素与探测器能源系统的兼容性,”他说道,“如果能量粒子会干扰核能装置,就得调整营养液的储存方式。”
乐乐走到另一台恒温舱前,这里培育着“海卫一六号”幼苗——它的冰壤中加入了“灵脉十三号”传回的星际尘埃样本,根系周围的菌网呈现出罕见的淡紫色。“这株幼苗的灵脉能量频率已经达到7.8赫兹,”她指着监测屏上跳动的数值,“比‘海卫一五号’高0.3赫兹,说明星际尘埃中的某些矿物质,能促进菌脉与幼苗的能量交换。”
她突然想起昨天收到的一份来自“全球少年灵脉实验室”的报告——位于巴西的少年团队,在模拟木星大气环境中,成功让火星菌丝与木卫二冰层微生物共生。“或许我们可以和其他实验室合作,”乐乐转头对古丽说,“收集更多不同星球的微生物样本,优化菌脉共生系统——毕竟柯伊伯带里,还有很多我们未知的环境。”
古丽立刻点头,打开平板上的“全球灵脉协作平台”,开始筛选合适的合作团队。屏幕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实验室图标闪烁着:挪威的北极冰层实验室、澳大利亚的沙漠微生物实验室、中国的月球土壤实验室……每一个图标背后,都有一群为星际探索努力的年轻人。
傍晚时分,指挥中心收到了“灵脉十三号”的紧急信号——探测器在穿越海王星内环光环时,遭遇了一场小型冰陨石雨,右侧的星际尘埃过滤器被一颗直径5厘米的冰陨石击中,出现了一个0.3厘米的破洞。
“过滤器的过滤效率下降到85%!”负责监测的研究员脸色凝重,屏幕上的过滤器内部画面显示,少量星际尘埃已进入过滤器内部,正朝着培育舱方向移动,“如果不及时修复,尘埃可能会污染焰果种子的休眠舱。”
阿木尔立刻坐在操作台前,调出探测器的应急修复方案。“可以激活过滤器的‘自密封膜’,”他快速敲击键盘,将指令传输至“灵脉十三号”,“这层膜由记忆金属和生物凝胶制成,遇到破洞会自动膨胀封堵,同时启动内部的除尘装置,清除已进入的尘埃。”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屏幕上——过滤器内部的摄像头拍摄到,淡银色的自密封膜正从破洞周围向中心收缩,像一层会呼吸的皮肤,几秒钟后,破洞完全被封堵,内部的除尘装置喷出淡蓝色的气流,将漂浮的尘埃颗粒吸附到收集盒中。
“过滤效率恢复到99%!”研究员的声音带着relief,“培育舱的尘埃浓度始终保持在0.01毫克\/立方米以下,种子休眠状态正常。”
乐乐长舒一口气,走到落地窗前,看着窗外逐渐暗下来的天空。秋分的夜晚,星星已经开始变得明亮,她知道,在遥远的海王星轨道上,“灵脉十三号”正带着人类的希望,继续朝着海卫一前进;而在月球上,“灵脉十四号”的中继卫星还在进行最后的测试,柯伊伯带的星轨,正一点点被编织完整。
2088年10月1日,“海卫一实验室”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时刻——“海卫一五号”幼苗开始孕育第一个花苞。淡白色的花苞藏在叶片之间,只有指甲盖大小,却泛着淡淡的灵脉能量光——这是人类首次在模拟柯伊伯带环境中,培育出能开花的海卫一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