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泥土学堂(1 / 2)

程秋霞的提议像一阵风,迅速吹遍了靠山屯。屯民们议论纷纷,大多觉得是件好事。农忙时节,半大孩子像脱缰的野马,漫山遍野地疯跑,不是磕着就是碰着,有人能看着、还能教点东西,省心!孩子们更是兴奋,下了工不用被揪着去捡柴火、喂猪,能聚在一起“上学”玩,简直是天大的好事。

知青点那边也活络起来。几个人围坐在煤油灯下,就着那点昏黄的光线,开始商量“教学分工”。

“我数理化还行,”刘建业推了推眼镜,当仁不让,“尤其是数学,可以教孩子们打算盘、认钟点、简单记账。”他脑子里已经开始规划课程了。

赵援朝挠挠头:“我……我语文和历史还成,好歹也看过几本小说,《红岩》《林海雪原》啥的,也能讲讲。画画也凑合,能教他们画个太阳、小房子啥的。”

孙晓玲一拍大腿:“我唱歌还行!可以教他们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北京的金山上》,体育也能带带,做做操,跳个绳。”她性子活泼,觉得带孩子活动正合适。

王琳想了想声音温和:“我语文基础比较扎实,可以教拼音,认最简单的字,笔画顺序不能错。”她对自己要求高,对教学任务也很认真的想过。

李文娟细声细气地补充:“我……我可以帮着王琳,或者教他们写毛笔字?我带了毛笔和一点墨块来。”她心思细腻,觉得写字是静心的事。

分工大致明确,几个人心里都有了底,脸上的愁云也散了些。教孩子,总比跟不会说话的土坷垃较劲,多了些成就感和希望。

郑卫国和队里干部商量后,决定给负责教学的知青每人每天额外记两个工分,虽然不多,但也是个贴补,更重要的是表明了态度,别让知青活不下去闹出事来,地点就定在知青点里那个闲置的大库房。

消息传开,屯民们自发地行动起来。老马和屯里的老木匠带着几个后生,搬来了几条废弃的长条凳,擦洗干净,修好架在库房里,给孩子们又能坐又能当课桌用。又找来了几块表面相对平整的深色石板,用绳子固定在墙上,充当黑板。郑卫国找熟人找来块红砖头砸成小碎块,就是现成的粉笔。知青们也贡献出了自己带来的铅笔、小本子和橡皮,虽然不多,但凑合着也能用起来。

开学那天,下工的钟声敲响后,知青点的院子竟比往常热闹许多。孩子们像出笼的小鸟,叽叽喳喳地涌来。铁蛋、狗剩跑在最前面,有姐姐牵着弟弟的,连最小的小铃铛张珰也被张盛慧领来了。程飞被程秋霞牵着,安静地走在后面,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布置一新的学堂。

更让人动容的是,许多大人也来了,手里都没空着。你家出几个土豆,我家拿几个地瓜,还有用衣襟兜着栗子、花生的,有的端来了半碗金黄的玉米碴子,有的拎着一小碗自家腌的酸菜,或者一块咸菜疙瘩,甚至有一碗油汪汪的大酱。孩子们也显摆似的举着自己下午刚摘的野果子,沙果、山丁子,红红绿绿的。

“孙知青,刘知青,一点心意,别嫌弃。”

“不会的不会的,太谢谢你们了,这怎么好意思。”

“给你们这些城里娃娃们添点嚼咕,我家闺女就拜托你了啊,不老实你就好好教导,不行跟我说,我家去教训,我家闺女皮着呢。”

“什么嚼咕?”

“张大家的说的土话,零食的意思。我家小子也皮实,过来大儿子!给老师问好。”

“辛苦你们了啊,哪家孩子不听话你们吱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