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跟着广成子的动作,也伸出手感受山风。风大时,他下意识地稳住脚步,忽然体会到“动中求静”的滋味——身体虽被风吹得微微晃动,脚下却如生根般沉稳。他又试着原地不动,让思绪随着风声飘远,想象自己是崖边的一块岩石,可没过片刻,就觉得肩颈发紧,忍不住想活动一下,这便是“静中求动”的需要。
“我曾遇过一个采药人,”广成子忽然说起往事,目光望向云海深处,“他在这山里住了五十年,每日天不亮就上山,采够药便回家,午时必定躺下歇一个时辰,傍晚再到溪边打一套自创的拳。如今他已七十多岁,爬起山来比壮年人还快,眼神亮得能看清石缝里的草药。”
“他是懂了动静之道?”
“他不懂什么道理,只是跟着日子走。”广成子笑了,“天醒了,他就醒;天热了,他就歇;天凉了,他就活动。人本来就该这样,像草木顺应四季,像鸟兽顺应昼夜,哪里需要刻意去想‘动’还是‘静’?”
轩辕的心猛地一跳。他想起岐伯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前总觉得这话太深奥,此刻结合广成子的话,竟豁然开朗。所谓动静相宜,原不是要定下“何时该动、何时该静”的规矩,而是要像自然万物一样,顺着自己的本性和时节去调整——饿了就吃,困了就睡,累了就歇,闷了就走,这便是最本真的“动静之道”。
正想着,远处传来一阵清脆的鸟鸣。几只山雀从松树上飞起,在空中盘旋了几圈,又落回枝头啄食松果。它们飞时灵动轻快,落时安然自在,动与静之间,没有丝毫滞涩。
“你看那些雀儿,”广成子指着它们,“飞不是为了炫耀,是为了找食;落不是为了偷懒,是为了消化。人若能像它们这般,不为动而动,不为静而静,气血自会如天地之气般升降有序。”
轩辕望着那些山雀,忽然觉得眼眶有些发热。他想起自己年少时,为了学射箭,曾整日拉着弓弦不放,手指磨出了血泡,胳膊肿得抬不起来,反而连最简单的靶子都射不中。后来是父亲劝他“歇歇再练”,他才发现,歇过之后,手臂反而更有力,准头也更足了。那时只当是“力气养回来了”,如今才知,是自己懂了“动中有静”的妙处。
“先生,”轩辕转过身,对着广成子深深一拜,“我明白了。所谓‘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原是要在动静之间找那个‘度’。太过则损,不及则滞,唯有顺应自然,方能长久。”
广成子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你能从己身、从万物中悟得此理,才算真的听懂了。回去后,试着把这个道理用在族人身上,或许比草药更能救命。”
风渐渐停了,云海散开,露出远处连绵的山峦。轩辕望着那些起伏的山脊,忽然觉得它们像极了人体的脉络,有高有低,有急有缓,却始终在动与静的平衡中,承载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他知道,这个清晨在望霞崖上的领悟,将会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日后定会长成庇佑族人的大树。而那些关于动静、关于气血、关于自然的道理,也终将融入他对生命的认知,成为日后医道大厦的一块基石。
想知道轩辕会如何将这动静之道教给族人?且看下集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