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人的智慧 > 第39章 第39集:动静之辨

第39章 第39集:动静之辨(1 / 2)

第39集:动静之辨

晨露还凝在崆峒山的草叶上时,广成子已带着轩辕立于东侧的望霞崖。崖下是云海翻涌,时而如奔马踏浪,时而如静水深流;远处的山峦在雾中若隐若现,峰顶的古松却如铁铸般挺拔,任风过枝摇,根脚始终沉稳。

“你看这山,”广成子的声音混着山风,不高却清晰,“白日里飞鸟绕峰,夜里虫鸣穿林,似是时时在动。可千百年过去,它仍在此处,未曾挪过半步。这便是静中有动。”

轩辕顺着他的目光望去,晨光正从云海缝隙中漏下,给山岩镀上一层金边。他想起昨日在洞中,广成子用炭火炙烤石块,说“火动而石静,石吸热而暖,是动入静中”,此刻再看这山,忽然懂了几分——山的“静”,从不是死寂,而是承载着万物生长、风雨往来的“动”。

“再看那溪。”广成子又指向崖边的一道溪流,溪水撞在岩石上,碎成雪白的浪花,却始终朝着山脚奔涌,“它日夜不息,似是时时在动。可你看那深潭处,水流缓得几乎看不出移动,水底的卵石都能数得清。这便是动中有静。”

轩辕蹲下身,指尖探入溪水中。靠近岸边的水流湍急,带着细小的沙砾擦过指尖;再往深处,水流却变得温顺,掌心下能感觉到一股沉稳的力量,仿佛与山体的脉搏相连。他忽然想起部落里的猎手,奔跑时足尖点地如疾风,可拉弓瞄准的瞬间,手臂却稳如磐石——那便是猎手的“动中有静”。

“人亦如是。”广成子在他身后坐下,随手折了根枯枝,在地上画着什么,“四肢百骸,日日劳作,是为‘动’;心神内守,气息匀调,是为‘静’。动多了,气便散;静多了,气便滞。就像这山,若只有风雨侵蚀而无草木固土,迟早会崩塌;就像这溪,若只有奔涌而无深潭蓄养,迟早会干涸。”

轩辕望着地上的画,那是广成子用枯枝勾勒的人形,四肢处画着流动的线条,胸腔处却画着一个圆圈。“先生是说,人要如山水般,动静相济?”

“不止相济,是相生。”广成子用枯枝点了点人形的四肢,“动是为了让气血如溪流般畅行,不瘀不堵;静是为了让心神如山峰般安稳,不耗不损。你曾见部落里的老人,久坐不动的,是不是多腰腿痛?那是气血滞涩,如溪水淤塞。再看那些日日劳作不休的壮年,是不是易得咳喘?那是气耗太过,如山林被过度砍伐。”

这话像石子投进轩辕的心湖。他想起有个叫石父的族人,年轻时是部落里最勇猛的猎手,每日追兔逐鹿,从不知疲倦。可过了三十岁,石父却渐渐咳得厉害,稍微动一动就气短,冬天里更是整日蜷在火堆旁,连弓都拉不开了。那时巫医说他是“被山灵厌弃”,如今想来,竟是动得太过,耗散了肺气。

还有族里的巫祝婆婆,常年守在祭坛前,除了焚香祷告,几乎不怎么走动。去年冬天,她忽然说腿麻得站不住,族人抬她时,发现她的小腿又肿又硬,按下去半天都弹不起来。后来还是岐伯路过,教她每日扶着树干慢慢走,又用草药熏洗,才渐渐好转。那时只当是“寒气入体”,如今才明白,是静得太久,气血瘀滞如死水。

“那如何才算动静相宜?”轩辕追问,声音里带着急切。他仿佛看到石父咳得佝偻的背影,看到巫祝婆婆肿得发亮的小腿,若是能早懂这个道理,他们或许就不必受那般苦楚。

广成子站起身,走到崖边的古松下。那松树的枝干向四周伸展,有的斜斜指向天空,有的却几乎贴着地面,看似杂乱,却透着一股浑然天成的劲。“你看这松,根在土里深扎,是静;枝叶随风雨摆动,是动。它从不会为了长得更高,就拼命伸展枝叶而忘了扎根;也不会为了扎得更深,就缩着枝叶不敢迎接阳光。”

他伸出手,让风从指缝间流过,“人在白天,阳气升,该如这松的枝叶,活动肢体,让气血畅行;到了夜晚,阴气盛,该如这松的根,静卧安歇,让心神归位。劳作时,若觉得气喘吁吁,就该停下来歇歇,如溪水遇阻便绕个弯;安歇时,若觉得浑身发沉,就该起身活动活动,如深潭久静便起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