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人的智慧 > 第188章 制定章程,医庐有序

第188章 制定章程,医庐有序(2 / 2)

“最后一条,”轩辕放下石笔,看着众人,“每月末举行一次‘会诊’。把这月遇到的疑难病症、用药效果不好的病案,都拿出来讨论,各抒己见。谁有新的发现,比如某种草药的新用法,或是某种病症的新特征,也可在会诊时提出。”他顿了顿,补充道,“会诊时不分师兄师弟,谁的道理对,就听谁的,包括对我的看法有不同意见,也尽管说。”

弟子们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阿石忍不住问:“先生,我们也能质疑您的方子吗?”

“为何不能?”轩辕笑了,“医道无穷,我也有看错的时候。前几日那个水肿患者,若不是阿禾提出‘气虚不能行水’,我怕是还在一味用利水药,耽误病情。”他看向阿禾,“那日阿禾说得对,便该记一功,在‘医绩簿’上添一笔。”

提到“医绩簿”,弟子们的眼睛都亮了——那是轩辕专门用来记录弟子们功绩的竹简,无论是治好疑难病症,还是提出好建议,甚至是发现药材用错及时纠正,都会被记下来,年终时根据医绩评定谁有资格带新弟子。

章程一条条定下,传习堂里的气氛渐渐从严肃转为振奋。阿竹已经在琢磨着候诊簿该怎么设计才能更清楚;阿石和阿禾凑在一起,商量着药库该分几格,哪些药材要放在通风处,哪些怕潮得用陶瓮封起来;阿木则在心里默数着需要炮制的药材,想着该用什么样的木牌才能经久耐用。

“这些规矩,不是为了束缚你们,是为了让医庐像一株生长的药草,根扎得稳,茎长得直,才能结出治病救人的果实。”轩辕站起身,将写满章程的竹简递给阿木,“你把这些刻在木板上,挂在传习堂、诊室、药库门口,让每个人都能看见。从今日起,便照章行事,有不合适的地方,我们再慢慢改。”

“是!”弟子们齐声应道,声音里满是干劲。

接下来的几日,医庐里渐渐有了章法。

辰时刚到,阿竹便在门口支起了一张矮案,案上摆着候诊簿和一支石笔。第一位来的是个抱着孩子的妇人,孩子发着高烧,小脸通红。阿竹一看是急症,立刻摇动诊室门口的铜铃,正在整理医案的轩辕听到铃声,当即放下竹简迎了出来,抱着孩子的妇人没用排队就进了诊室。

诊室里,阿禾负责抄方,笔尖在竹简上飞快滑动,将轩辕问诊的内容一一记下:“患儿,三岁,昨夜开始发热,无汗,咳嗽有痰,饮冷水后呕吐一次……”阿石则在一旁帮忙按脉,虽然手法还生涩,但按得格外认真。

药库那边,阿石和阿禾果然配合默契。阿禾根据诊室传来的药单,在库房的格子前核对:“柴胡三钱,用于发热患儿;苍术二钱,用于风湿痹痛的猎户……”阿石则按数取药,用麻绳将药材分束捆好,挂上写有患者姓名的小木牌,递给取药的弟子。傍晚对账时,阿禾拿着出入库记录,阿石清点实物,不多不少,分毫不差。

轮值的弟子们也各司其职。药圃组的几个弟子,照着墙上贴的“四季采收表”,正小心翼翼地采摘薄荷的嫩叶——表上写着“夏至后采叶,此时辛凉之气最盛”;传习组的弟子则在给两个新入门的少年讲解“五味歌”,阿木拿着百草图谱,指着上面的椒果说:“这便是辛味,能发散,就像春风吹开冻冰……”

就连病患们也感受到了变化。那位曾在廊下等了许久的老妪,今日再来复诊时,阿竹笑着迎上来:“婆婆,您是复诊,排第三号,稍等片刻就好,这里有温水,您先喝点。”老妪接过陶碗,看着井井有条的医庐,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午后,轩辕巡完诊室,走到药库旁的炮制坊。阿木正带着两个弟子烘烤附子,坊墙上挂着的木牌上,“附子炮制法”写得清清楚楚:“取生附子,去须根,埋于沙土中,以文火烘烤三日,每日翻动一次,至外皮微焦,再浸入盐水半日,捞出晒干……”阿木手里拿着一根小棍,不时拨开沙土查看,嘴里念叨着:“火候不能太急,不然外面焦了,里面的毒性还没去……”

“怎么样?”轩辕走过去问。

阿木抬头,擦了擦额头的汗:“先生您看,这是昨日烤的,外皮刚好微焦,按您说的,毒性应该去得差不多了。”他拿起一块处理好的附子,断面呈黄白色,已经没有了生附子的辛辣味。

轩辕接过闻了闻,满意地点头:“不错。记住,炮制是减毒存效的关键,一步都不能错。”他看着坊里忙碌的弟子,又看了看外面有序候诊的病患,心里踏实了不少——就像一株药草有了根茎叶脉,医庐这棵大树,终于开始按部就班地生长了。

傍晚时分,夕阳的金辉透过传习堂的窗棂,照在那几块新挂起来的木牌上,“问诊有序”“药库管理”“弟子轮值”几行字被镀上了一层暖色。阿竹正在整理当日的候诊簿,上面密密麻麻记了三十多个名字,最后那个格子里,她特意画了个小小的笑脸——今日所有病患,都在酉时前得到了诊治。

阿石和阿禾对账完毕,正准备锁药库的门,阿石突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半块麦饼:“阿禾,你还没吃晚饭吧?我娘给的,分你一半。”阿禾也不推辞,接过来就咬了一大口,两人靠在药库的门框上,看着满天的晚霞笑起来。

轩辕站在石阶上,听着传习堂里传来弟子们整理医案的沙沙声,药圃里晚风吹过紫苏叶的轻响,还有远处病患家属感激的话语,嘴角不由自主地向上扬起。他知道,这些章程只是开始,往后还会遇到新的问题,还需要不断完善,但只要医庐上下齐心,按着规矩走,这条路总能走得稳当、长远。

这时,阿木拿着一本竹简匆匆走来,脸上带着几分兴奋:“先生,您看,这是我根据章程拟的‘月行事历’,比如下月初三该采枸杞,十五要检查药库的防潮情况,二十是会诊日……”

轩辕接过竹简,借着最后一点天光翻看,上面的字迹虽不算工整,却一笔一划写得认真。他抬头看向天边那轮刚升起来的月牙,心中忽然涌起一股暖意——医庐的有序,不仅仅是规矩的功劳,更是这些年轻弟子们对医道的敬畏与热忱。

那么,这些章程在执行中会遇到哪些新的挑战?那位被优先诊治的发热患儿,服药后能否顺利退热?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