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人的智慧 > 第166章 复方加减治变症

第166章 复方加减治变症(2 / 2)

轩辕将药末倒入陶釜,加了三碗清水,用文火慢慢煎煮。药香随着蒸汽升腾,越来越浓郁。他守在釜边,不时用木勺搅动一下,防止药汁粘锅。阳光透过诊室的窗棂照进来,在他专注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先生,您之前说‘病万变,药亦万变’,是不是所有病症变化都需要调整药方?”阿木蹲在一旁,看着翻滚的药汁,又抛出一个问题。

“正是。”轩辕点点头,目光落在咕嘟作响的陶釜上,“就说这风寒感冒,有人可能一转而成肺热,出现痰黄、口干的症状,那就要加黄芩、桑白皮这样的清热药;有人可能因体质虚弱,感冒后气短乏力,那就要加人参、黄芪补气;还有人像石这样,风寒郁肺,痰饮内停,就需用杏仁、桔梗宣降肺气。病症如同流水,时刻在变,药方若一成不变,就会像刻舟求剑,怎能治好病?”

说话间,药汁已经煎得剩下一碗,轩辕熄了火,将药汁滤入陶碗中,晾至温热递给石:“趁热喝下去,喝后避风,好好休息,今晚应该能睡个安稳觉。”

石接过药碗,一股微苦中带着辛香的味道扑面而来。他皱了皱眉,还是仰头一饮而尽。药汁入喉,先是微微的苦涩,随后喉咙处泛起一丝清凉,之前的痒意竟减轻了不少。

“多谢先生。”石放下碗,拱手道谢,脸上露出轻松的神色。

“明日再来复诊,我再根据你的情况调整药方。”轩辕叮嘱道,又让阿木取了些杏仁,教石回家后如何煮水代茶,“这杏仁水可以常喝,能辅助止咳。”

等石离开后,阿木收拾着诊室,忽然想起另一个病例:“先生,上次那个患风热感冒的孩童,您在柴胡汤里加了菊花和薄荷,是不是也属于‘复方加减’?”

“没错。”轩辕赞许地看了阿木一眼,“那孩童初起时发热头痛,用柴胡、黄芩清热解表。后来出现咽痛、目赤,说明热邪上攻,便加菊花清利头目,薄荷利咽止痛,这也是根据病症变化调整药方的例子。”

他走到墙边挂着的百草图谱前,指着上面的药材说道:“你看,这图谱上的每一味药,都有其独特的功效,但单独使用时,就像单个士兵,力量有限。只有根据病情组合成方,再根据变化灵活加减,才能像一支配合默契的军队,攻克疾病。”

阿木顺着轩辕的手指看去,图谱上的麻黄、桂枝、杏仁、桔梗等药材的画像旁,都标注着功效和配伍方法。他忽然明白,先生让他们背诵药材功效,不仅仅是为了认识它们,更是为了在临证时能灵活调用,就像将军熟悉麾下每一个士兵的特长。

午后,轩辕又接诊了几个患者,其中有个妇人患胃脘痛,之前用了温中散寒的药方有所好转,今日却诉说胃里灼热,口干口苦。轩辕诊断后,在原方中减去了干姜、附子,加了黄连、吴茱萸,阿木在一旁仔细记录,看着先生如何根据“寒转热”的变化调整用药。

傍晚时分,阿木整理当天的医案,发现仅一天之内,先生就对三个方剂进行了加减,有的减药,有的加药,有的既减又加,每一次调整都精准对应着病情的细微变化。他想起刚学医时,总以为只要记住几个固定的药方就能治病,如今才明白,那些固定的方剂只是“基础阵形”,真正的医道,在于根据“敌情”灵活变阵。

夕阳西下,医庐的影子被拉得很长。轩辕站在药圃边,看着弟子们按照今日所学辨认药材,阿木正拿着竹简,给其他弟子讲解上午石的病例,以及方剂加减的道理。风吹过药圃,草木沙沙作响,仿佛在应和着他们的讨论。

轩辕的目光落在远方的山峦上,那里是岐伯居住的地方。他想起岐伯曾说:“医道之妙,在于‘通变’二字。”当初听时只觉浅显,如今在一次次临证实践中,才渐渐体会到其中的深意——疾病不会按照书本上的描述发展,患者也不会按照固定的“证型”生病,唯有以变应变,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他转身回诊室,拿起石的医案,在后面补写道:“病有常变,方有加减,知常达变,方为医道。”写完,他放下石笔,心中更加笃定:往后教弟子,不仅要让他们熟记方剂,更要让他们学会观察病情的变化,理解加减的逻辑,这样才能将医道真正传承下去。

夜色渐浓,医庐的灯火次第亮起。轩辕知道,关于“复方加减”的学问,这只是开始,未来还会遇到更多复杂的病症,需要更精妙的调整。但他并不畏惧,因为医道的探索,本就是在一次次实践与思考中,不断向深处迈进。

那么,石服用新的药方后,咳嗽能否痊愈?阿木和其他弟子能否真正掌握“复方加减”的精髓?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