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人的智慧 > 第131章 生长环境定药性

第131章 生长环境定药性(2 / 2)

轩辕小心翼翼地掰下向阳参的一小块根须,放入口中咀嚼。初时有些微苦,很快便转为甘甜,那甜味醇厚绵长,顺着喉咙往下滑,丹田处竟隐隐升起一股暖意,浑身都觉得舒展了不少。他又掰下山谷参的根须品尝,苦味更淡,甜味也更清浅,咽下后,暖意微弱,却也有一股淡淡的舒适感在体内弥漫。

“怎么样?”岐伯问道。

“向阳参,味甘性温,力猛;山谷参,味甘性平,力缓。”轩辕如实回答,心中对药性的体会又深了一层。

岐伯点点头:“所谓‘性’与‘味’,并非一成不变,环境能改其形,亦能变其性。这便是为何采药需亲入山林,仔细观察其生长环境,而非仅凭图谱辨认。图谱记其常,而环境定其变,医者若不知变通,便如刻舟求剑。”

轩辕默默颔首,他想起自己之前误采毒草的经历,那时只看外形,却忽略了生长环境的差异——毒草多生于阴暗潮湿、腐叶堆积之地,而无毒的柴胡则喜阳光充足的山坡。当时若能多留意环境,或许便能避免那场惊险。

“走吧,再带你去看看其他药材。”岐伯转身向密林深处走去。

轩辕捧着那两株参,小心地将它们重新栽回土里——他知道,这样的药材,应当让它们继续生长,等待真正需要它们的人。他快步跟上岐伯,目光扫过周围的草木,不再仅仅关注它们的形态、颜色,更留意它们生长的位置:是向阳还是背阴?是干燥还是湿润?周围有何伴生植物?土壤是肥沃还是贫瘠?

他们在一处悬崖峭壁上发现了一株何首乌,其藤蔓坚韧,紧紧攀附在岩石上,根块暴露在外,被风吹日晒得黝黑坚硬。岐伯说,这种生长在贫瘠峭壁上的何首乌,补益肝肾之力远胜生于沃土中的同类,因其历经风霜,得天地之精更纯。

他们又在一片低洼的沼泽边,看到了几株菖蒲,叶片修长,在水汽中摇曳。岐伯告知,此处的菖蒲,化湿开窍的功效最强,因其生长于水湿之地,得水之性,故能祛湿。

一路走来,轩辕的竹简上又添了许多新的记录,不仅有药材的形态、性味,更详细标注了它们的生长环境:“参,向阳者性烈,阴谷者性缓”“何首乌,峭壁生者力胜”“菖蒲,沼泽生者祛湿强”……每一笔都凝聚着他的观察与思考。

夕阳西下时,他们才踏着余晖返回药庐。轩辕坐在篝火旁,看着竹简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心中感慨万千。他原以为识药只需记住其形、其味、其效便够了,如今才明白,一株草药从生根发芽到长成可用之材,每一寸都受着天地环境的滋养与塑造。而医者的责任,便是读懂这天地与草药的对话,根据其“出身”来判断其“性情”,再将其用在最适合的病患身上。

“在想什么?”岐伯端着一碗热汤走过来,递给轩辕。

“我在想,”轩辕接过汤碗,热气模糊了他的眼镜,“治病救人,不仅要懂药,更要懂天地,懂环境,懂人……医道,果真是包罗万象。”

岐伯笑了,眼中带着欣慰:“你能悟到这一层,便又进了一步。记住,天地是大药炉,环境是催化剂,而医者,便是那掌炉人,需知火候,明药性,方能炼出救人的良药。”

轩辕捧着热汤,心中暖意融融。他知道,今天的发现,不仅让他对药材的认知更进了一步,更让他触摸到了“天人相应”的医道核心——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受环境影响,而治疗疾病,便是要调和人与天地、与环境的关系,让失衡的身体重新顺应自然。

那么,这种“天人相应”的理念,还会在哪些病症的治疗中体现?轩辕又会如何将其运用到实际的诊病过程中?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