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知微摇头:“本宫与陛下共理朝政,一切国策,明日早朝皆可闻。”
裴砚站在阶前,听见了这句话。
等最后一名使臣退出太极殿,他转头看她。
“今日所见,正是我们一路走来的证明。”他说。
她点头,目光落在远处宫灯上。那一盏盏灯火连成线,从太极殿一直延伸到皇城门口,像一条流动的光河。
两人并肩站着,谁也没动。
片刻后,内侍捧来明日早朝的名录。
沈知微接过,翻开第一页。
上面写着第一位奏事官员的名字——户部主事陈明远,正是昨日参与商籍特科议定的人选之一。
她正要细看,偏殿传来脚步声。
一名女官宣读名单:“奉旨,首批寒门联姻人选已核定,共计十对,将于三日后公示。”
沈知微合上名录,递给身边宫人:“送去礼部,加盖凤印。”
裴砚看了她一眼:“你还记得那个工部主事吗?张尚书的女儿去年拒了他的亲事。”
她想起朝会上那句反问,轻轻点头。
“现在他已被提为郎中,张家托人递了话,说愿重议婚约。”
裴砚嘴角微动:“世道变了。”
“不是世道变,是我们推着它走的。”她说。
夜风从殿前吹过,卷起衣角。
远处传来打更声,已是二更。
他们仍站在高阶之上。
宫灯照着脚下石阶,映出两道并行的身影。
沈知微忽然道:“海外新种稻谷已在闽地试种,若成,可增产三成。”
裴砚看着她:“你一直记着这事。”
“百姓吃饱饭,才是真正的长治久安。”
她转身欲走,却又停住。
“明日早朝,我会提设农政司,专管新种推广。”
裴砚点头:“准。”
她迈步下行,裙裾掠过最后一级台阶。
一名内侍捧着文书追上来:“娘娘,市舶司加急呈报,苏南周氏布庄愿捐资五万两,助建东南三省义学。”
沈知微接过纸页,指尖划过“周氏”二字。
她想起那份曾被朱笔标注“可察”的推荐卷宗。
“记下来。”她说,“列入商籍特科优先荐举名单。”
内侍应声退下。
她继续往前走,脚步未停。
前方偏殿灯火通明,案上堆着明日要审的折子。
她走进去,坐下,拿起第一本。
封皮上写着:吏部铨选录。
翻开第一页,是一个叫李承业的年轻人资料。寒门出身,曾在灾年组织乡民自救,又办私塾教村童识字。
她提笔,在旁边写了个“留”字。
窗外,风停了。
烛火跳了一下。
她的手指轻轻抚过白玉簪,然后继续翻下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