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四合院:从厨艺精进些许开始 > 第121章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未曾见过光明。

第121章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未曾见过光明。(2 / 2)

雨柱同志这套框架,就是撕开我们行业困境阴霾的那道光!

他不仅解决了具体问题,更给我们点亮了一条自力更生、无限可能的新路!

雨柱同志,居功至伟啊!”

他心中已有了决断,这套框架必须成为研究所未来工作的核心指导原则。

如果何雨柱能听见两人的对话,大概会微微一笑:

这就对喽!技术封锁的实质是思维桎梏。

打破对洋枪洋炮的迷信,激发土法巧思的创造力,把立足点放在资源循环和标准化操作上,才能真正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两位领头人心中的蓝图已然清晰,但此刻,他们更专注于台上何雨柱的阐述。

路要怎么走,需要好好规划,但现在这堂课、这套框架的精髓,必须一丝不苟地吸收进来,错过任何一点都是巨大的损失!

何雨柱讲完了“通用生产理论”的四大支柱——标准化架构、模块化流程、资源循环链、环境动态调控——以及其对解决国家资源困境、提升产业效率的深远战略意义,整个会场鸦雀无声。

理论框架的宏伟蓝图已经展开,但如何让这蓝图落地生根,化为车间里实实在在的钢铁、粮食和机器?

这才是台下无数人最渴望的答案。

“光有架子不行,这理论要活起来,就得把它掰开了,揉碎了,变成咱们工人师傅手里能操作、能复制的家伙事儿!咱们就拿争气床这现成的例子开刀,看看怎么把这套东西,变成车间里的活水!”

何雨柱先指向环境动态调控这根支柱。

“拿争气床的发酵来说,温度、湿度、空气流动,这些环境,在过去的土法里,靠的是老天爷赏脸、老师傅的经验、甚至烧香拜佛!

咱们的理论要求它标准化、可控化。怎么做?”

何雨柱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单的闭环图,

“识别关键参数(温度、湿度、氧气浓度)—>设定目标范围(比如温度稳定在35-38℃)—>设计简易调控手段(保温层、通风口、生石灰吸湿、定时翻搅通气)—>建立监测反馈(温度计、湿度计、定时巡查记录)—>动态调整(冷了加保温/生火,湿了通风/加石灰)。

这一套下来,不需要多精密的仪器,靠的是流程标准化、操作规范化!把靠天吃饭变成靠规矩吃饭!”

接着,他切入资源循环链,特别是如何识别和处理生物质资源流。

“资源匮乏?咱们身边废料堆成山!关键是怎么把它们变成资源。”

何雨柱拿起常见的锯末,“在争气床,锯末是垫料,是碳源。但怎么用?不是囫囵吞枣!要标准化处理:粉碎粒度多大?湿度多少合适?是否要预先堆肥发酵去除抑制物?

这就是识别和预处理的标准模块!再比如食堂的泔水、农场的秸秆、屠宰的血污,哪些能直接进床?

哪些需要预处理?哪些需要混合配比?建立一套生物质资源入库—分类—预处理—标准化配方的流程卡,这就是把散乱的流,变成可控的源!”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部分,是将看似复杂神秘的发酵过程,拆解成“标准操作模块”。

“同志们别被发酵俩字吓住!它再复杂,也能拆!我们把它分解成几个核心模块:

基料构建模块:按标准比例混合垫料,如锯末、氮源,如豆粕/粪污、矿物质,如草木灰。比例、湿度、混合均匀度,都有明确指标和操作步骤。

菌种活化与接种模块:菌种如何保存?活化需要什么条件,如温度、时间、培养基?接种量多少?如何均匀拌入基料?步骤清晰,如同配钥匙。

环境维持模块:这就是前面讲的动态调控标准化流程的具体应用,温度、湿度、通气怎么监控和调整,形成每日/每周的标准作业程序。

运行监控与问题诊断模块:设置几个关键观察点,气味、温度、湿度、物料松散度、虫子活跃度,以及对应的正常/异常状态描述,并附上简单的问题排查表,如温度低了怎么办?有异味怎么办?

这就是给操作者一把尺子、一本手册!”

何雨柱的讲解,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将一件精密的仪器一步步拆解成清晰的零件和组装说明书。

他没有高深莫测的术语堆砌,有的只是车间里常见的工具、流程和逻辑。

每一个模块,都对应着具体的操作动作、可量化的指标、以及简单明了的判断标准。

会场的气氛如同被点燃的干柴!

刚才还在为宏大理论心潮澎湃却又隐隐感觉无从下手的技术员、车间主任,此刻如同久旱逢甘霖!

何雨柱不是在空中画大饼,他是把种子直接撒进了他们脚下的泥土里,还附赠了播种、浇水、施肥的说明书!

原本只是记录要点的人,此刻恨不得把何雨柱说的每一个字、画的每一个草图都原原本本抄下来。

有人嫌自己写得慢,急得直拍大腿。

许多老工人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频频点头。

这些标准化操作、模块化流程,不就是把老师傅们脑子里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用最朴实的方式提炼出来,变成人人都能学会的规矩吗?

这可比玄之又玄的感觉靠谱多了!

“原来发酵还能这么拆解?!”

“那个环境调控的流程卡,我看咱们那个烘干房也能用!”

“生物质预处理?咱们厂后面那堆废木料渣子有用了!”

“快记快记,那个标准流程怎么写来着?”

低声的议论充满了兴奋。

整个讲解一个令人振奋的过程,严所长和俞总工边听边拍案叫绝,何雨柱提出的资源循环框架中,

那套“工农业废弃物变生物质资源流”的理念,甚至能单独摘出来,请何雨柱再深化出一套《生物资源再生工程》的培训课程,直接当技术手册推广全国了。

如果何雨柱能知道他们的想法,八成会摸着后脑勺憨笑:

“嗐,我就是个厨子,平时爱捣鼓点边角料,这不跟泔水桶里捞宝贝一个理儿嘛——废渣废蜜,加点争气床的菌种搅合搅合,嘿,真能出糖出蛋白!”

不止《生物资源再生工程》,前面还有他折腾的石灰水刷玻璃、土法计数板,日后指不定冒出更多野路子学问。

严所长和俞总工悄悄对旁边几个技术骨干使了个眼色,低声吩咐他们整理何雨柱的框架笔记,准备上报轻工业部申请专项经费——就当给何雨柱一个惊喜吧,他们暗想。

这小子从琼脂到摇床,替所里解决了多少卡脖子的难题,咱们光站着鼓掌可不行,得帮他铺条路。

就在研究所这群人热血沸腾,琢磨着把框架落地成生产线标准的时候,轧钢厂何雨柱负责的“营养粉”项目组却是碰到了困难。

梁东试验报告,一边看,一边皱眉咂嘴。

“嘶,雨柱亲自盯的几批样品,蛋白提取率个个达标,可他一走,咱们自己试的这几次,怎么老在杂质沉淀上栽跟头?数据忽高忽低的。”

马华挠头叹气:“小梁,不是咱们不用心,实在是师父那手争气床动态控温的绝活太难学,稍一换豆渣来源,温度、溶氧、搅拌频率就全乱套,菌种活性也跟着飘忽——差一丁点儿,粉质就结块发酸。”

马华指着数据:“你看这沉淀量,比昨天还多了一点。控温那套,我们几个琢磨来琢磨去,就是找不到师父说的那个火候。”

他想起师父以前跟他们讲技术时,总爱用火候这个词,炒菜的讲究用到技术上,竟也那么贴切。

可现在,没了掌握火候的人,这锅营养粉眼看着就要糊了。

梁东摆摆手:“别自责,这项目本就是雨柱从零捣鼓出的新玩意儿,咱们能摸到门边儿就不易。至于这点小波折……哎!”

“马华,你说何组长在研究所那边……啥时候能回来啊?他不在,咱们这项目就像没头的苍蝇,撞来撞去也找不到路。

你看这杂质沉淀,还有温度控制,都是他一手带咱们弄起来的核心技术点,他一走,咱们就玩不转了!”

他眼前又浮现出何组长一边讲解原理,一边麻利地调整参数的样子。

那时候,再难的问题,似乎都有解决的办法,大家心里都特别有底。

“真盼着何组长能早点回来主持大局啊!这些难题,只有他回来才能捋顺了。

咱们轧钢厂这个营养粉项目,没他这根定海神针,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