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四合院:从厨艺精进些许开始 > 第122章 打破那帮人的封锁,有啥麻烦不麻烦的!

第122章 打破那帮人的封锁,有啥麻烦不麻烦的!(1 / 2)

研究所一个小会议室里,严所长和俞总工正激动地与何雨柱讨论着“资源循环与生物制造基础框架”的整理、细化与上报事宜。

俞总工拍着笔记,“柱子,你这框架意义太大了!我们得尽快整理成正式报告,争取部里的专项支持。这事儿刻不容缓。”

严所长点头赞同:“对,这是扭转整个行业被动局面的关键。柱子,你这几天辛苦一下,咱们一起把它……”

严所长的话被敲门声打断。

小陈推门进来:“严所、俞总工、何师傅,不好意思打扰。轧钢厂那边打来个紧急电话,指名找何师傅,说.……说营养粉项目组那边出了点状况,生产卡住了,梁东他们急得不行,恳请何师傅尽快回去看看!”

何雨柱眉头微微一皱。他立刻想起——杂质沉淀和温度控制问题。

看来问题比他预想的更严重,或者组员们在他离开期间确实没能找到应对方案,直接影响了生产。

严所长和俞总工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理解。

何雨柱的重要性在研究所毋庸置疑,但他同时也是轧钢厂营养粉项目的核心负责人。

严所长沉稳地说,“柱子,你先别急。框架的事情,我和老俞先梳理着,把核心要点整理出来。基础都在这里,你人暂时不在也不耽误初步上报。

轧钢厂那边既然生产卡住了,问题肯定不小,那是你一手带起来的项目,更是关乎豆渣变废为宝和工人营养的大事,不能耽误。你赶紧回去处理!”

俞总工也补充道:“是啊,柱子。你的框架思路我们领会了,会按这个方向准备材料。你先去轧钢厂救火,把生产稳住!

这里的事情,等你处理完轧钢厂的问题,咱们再接着深入讨论。两边都是大事,但现在轧钢厂的生产线停不得。”

何雨柱心中了然。

严所长和俞总工的通情达理和支持让他倍感温暖。

“资源循环框架”的提出是战略性的,需要从长计议;

而轧钢厂营养粉项目的核心技术确实只在他脑中,组员们还没完全吃透,环境稍有变化就暴露了短板,他必须回去主持大局。

何雨柱起身,“明白了,严所,俞总工。感谢二位的理解和支持!框架的详细补充和后续方向,我路上再想想,回来再跟二位汇报。轧钢厂那边情况紧急,我这就赶回去!”

“快去吧!”严所长挥手,“路上小心,有什么需要帮忙的随时打电话回来。”

何雨柱不再耽搁,匆匆收拾了自己的笔记本,跟小陈交代了一句,便快步离开研究所,骑上他那辆二八自行车,风驰电掣般向轧钢厂的方向赶去。

他脑中一边飞速思考着营养粉项目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点,一边也在梳理着“资源循环框架”的下一步细化思路。

两个担子都沉甸甸,但此刻,稳住轧钢厂是当务之急。

回到轧钢厂营养粉项目组的实验室,何雨柱没顾上寒暄,立刻翻起了最近的生产记录和问题报告,仔细翻看。

随后,他把组员们都召集到了一起。

会上,梁东和马华他们几个核心成员脸上臊得慌。

本来想着何雨柱在的时候,项目顺风顺水,蛋白提取率蹭蹭涨,他们按部就班守着这摊子就行。

没成想何雨柱被借调去研究所攻关“争气床”这阵子,项目在杂质沉淀和温度控制上接连出岔子,

生产断断续续,成品质量忽高忽低,愣是把好好一个“营养粉”弄得灰头土脸,还得劳动何雨柱从干得风生水起的轻工所特意赶回来救火。

何雨柱倒没觉得有啥大不了。

这营养粉项目,核心就是他用争气床动态培养法处理豆渣提取蛋白,技术新,关键窍门都在他脑子里装着。

组员们之前只是跟着流程走,还没能真正吃透里面的道道儿。

沿着他铺好的路走时,问题自然不明显,可一旦环境稍有变化,或者想优化某个环节,这根基不牢、经验不足的短板就立刻暴露出来了。

看着组员们一个个垂头丧气的样子,何雨柱咧嘴一笑:

“都耷拉着脑袋干啥?多大点事儿!咱这项目,几个月功夫,愣是把豆渣变废为宝,搞出高蛋白营养粉,成果摆这儿呢,不赖!”

他顿了顿,“现在不就是沉淀多点,温度有点飘么?咱把它整明白不就完了?这不正是咱该琢磨、该进步的地方嘛!”

听何雨柱这么一说,大家心里那股憋闷劲儿松快了不少。

是啊,短时间能做出这成绩,确实不容易。

这么一想,沮丧的情绪也缓和了些。

梁东在组里技术最好,何雨柱不在时就是他牵头。

听了何雨柱这话,他是既感激又惭愧。

感激的是何雨柱回来没一句埋怨,先肯定了大家的付出。

惭愧的是何雨柱在研究所为国争光、搞出那么大动静的时候,自己连家里这摊子都没守住稳当,还耽误了他那边的大事。

梁东搓着手,带着歉意开口:“何雨柱,对不住,您不在,我们没把家看好……”

何雨柱大手一摆:“嗐!梁东,说这干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咱搞技术的本分!来,都说说,具体啥情况?

杂质怎么个沉淀法?温度又是在哪儿控不稳?咱一块儿琢磨,看看我这点土方子能不能派上用场。实在不行,我再厚着脸皮去研究所搬救兵!”

梁东和马华对视一眼,赶紧拿出记录本和样品。何雨柱时间金贵,得抓紧。

“师父,”马华指着样品瓶底部的沉淀,“您看,这沉淀最近特别多,尤其降温阶段,絮状物沉得快,粉体就容易结块。我们试过调整转速,效果不大。”

何雨柱拿起瓶子晃了晃,观察着沉淀物的状态:

“嗯,沉淀……这有点像咱熬骨头汤,火候急了,油星子杂质就容易聚团沉底。咱这发酵液里,除了蛋白,那些没分解透的豆渣纤维、溶解的矿物质,降温时就是容易抱团。”

他略一沉吟,“试试在最后降温前,加一道细筛过滤?就像捞汤里的沫子。

筛网目数…我想想,120目应该差不多,既能把大颗粒杂质拦住,又不至于把咱要的蛋白小颗粒筛掉太多。成本低,操作也简单。”

梁东立刻记下,眼睛亮了:“这个法子好!简单实用!我们这就去库房找找筛网。”

“还有温度,”另一位组员赶紧补充,“何组长,培养中期的恒温段,我们按您之前设定的参数走,但最近发现罐内上下层温差有点大,靠近加热源的地方温度高,影响了菌种活性和蛋白析出均匀性。”

何雨柱点点头:“温差……这跟咱大锅炒菜一个道理,火猛了,锅底糊,上面还生。光靠搅拌有时候力度不够均匀。”

他环顾了一下实验室,目光落在墙角一堆废弃的保温材料上,“有招儿!给咱这简陋的恒温区穿件棉袄!找点废旧棉毡或者泡沫板,把保温层加厚,尤其罐体底部和四周密封好点,减少热量散失和局部过热。

这叫土法保温,成本近乎零,效果肯定有提升。再不行,调整下搅拌桨的角度,让它多带起点

“妙啊何雨柱!”组员们忍不住赞叹,“用废料就能解决?我们怎么就没想到!”

“何组长,那沉淀过滤后,营养损失怎么评估?”

“何组长,保温材料用哪种旧棉毡效果好?”

“何组长……”

何雨柱花了小半天功夫,在实验室里带着组员们,从原理分析到解决办法,从材料选择到操作细节,掰开了揉碎了讲,把杂质沉淀和温度控制这两个卡脖子的问题,用他特有的、充满生活智慧又接地气的土法,一一化解。

看着按照新方案试运行后,培养液清澈了许多,温度曲线也趋于平稳,组员们围着何雨柱,眼神里充满了由衷的佩服和兴奋。

困扰他们多日的问题,在何雨柱手里,仿佛庖丁解牛,迎刃而解。

“何雨柱,您可真是及时雨!”梁东激动地说,“您这一回来,我们这心里啊,就跟吃了定心丸似的!”

“是啊,师父,您这招儿太灵了!既管用又省钱!”马华也兴奋地附和。

眼见问题基本解决,流程重新顺畅起来,何雨柱拍拍梁东的肩膀:

“成了,法子都告诉你们了,按着做,盯紧点。有啥新情况随时说。”

何雨柱看着培养罐中清澈的培养液和稳定波动的温度曲线,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问题解决得如此轻松,连他自己都有些得意。

他心想:“这点杂质沉淀和温差的小麻烦,在我这儿不就是小菜一碟?用个120目细筛过滤,再加点废旧棉毡保温——嘿,土办法也能出奇效,还省了进口设备的钱。

这不就是活生生的四两拨千斤?看来当厨子颠勺练出的手感,用在发酵罐上照样灵光!”

他忍不住在心里给自己竖了个大拇指,觉得这法子既巧妙又实惠,简直是把生活智慧用到了极致。

他抬手看了看表,时针已指向下午五点半,天色渐暗。“不早了,该回了。”

何雨柱嘀咕一句,没再耽搁,简单叮嘱了梁东和马华几句“盯紧流程,有事汇报”,便脱下工作服,径直出了厂门,往家的方向走去。

轧钢厂到南锣鼓巷的路他已走惯,步伐轻快,心里还回味着刚才的解决过程,琢磨着以后或许能把这类小技巧写进手册里。

同一时间,在轻工业部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却是另一番景象。

华北制药厂的陈同山工程师和孙振声工程师,终于赶到了研究所门口。

在他们看来灰扑扑的四层苏式主楼矗立着,透着一股子庄严肃穆。

传达室小窗户后面坐着位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的张大爷。

“同志,找谁?介绍信。”张大爷隔着窗口大声问。

陈同山赶紧把盖着大红印章的介绍信递进去:

“老师傅,我们是制药厂的,来找何雨柱同志请教技术问题,关于争气床菌种动态参数校准的事儿。”

“何雨柱?”

张大爷这才抬眼,推了推老花镜,上下打量了他们一番,又瞥了眼介绍信,伸手从旁边拿起一本厚厚的来访登记簿》。

他熟练地翻到最新一页,指着上面说:

“又是何工的?瞧瞧,今儿个这是第几拨了?海城红星糖果厂、东北豆制品总厂、华北微生物所技术组……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