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语言的桥梁(1 / 2)

幽渊星,“倾听者”基地语言分析中心。

这里没有“钢铁要塞”的硝烟味,也没有“新希望一号”的钻探轰鸣,有的只是无数屏幕上山呼海啸般的数据流、复杂声波的视觉频谱图,以及一种近乎凝滞的、被巨大困惑笼罩的沉默。

数十位顶尖的语言学家、密码学家、信息理论专家,面对穴居人那充满咔嗒声和喉音的语言系统,已经持续奋战了数周,却如同在破解一团毫无规律的宇宙噪音,进展微乎其微。

最初的兴奋早已被深深的挫败感所取代。每一种假设都被推翻,每一种算法都无功而返。那种语言似乎完全建立在与人类语言逻辑迥异的基础之上。

“频率、节奏、音调变化……我们都试过了。”首席语言学家阿拉斯特·肖博士揉着布满血丝的眼睛,声音疲惫,“它们似乎有组合规律,但找不到任何类似于我们语言中‘词’‘句’‘语法’的稳定结构单元。这简直……这简直不可能!”

压力不仅仅来自学术上的困境,更来自那道迟迟无法逾越的鸿沟,以及苏宛舰长越来越频繁的、沉默的巡视。

第一次接触的意外像幽灵一样盘旋在每个人心头,他们迫切需要理解那个被石圈围起来的探测器在穴居人社会中究竟引发了怎样的涟漪,但他们连对方最基本的交流都无法理解。

转机来自于一次跨学科的绝望尝试。一位刚轮换到分析中心、原本研究量子通讯信号编码的年轻工程师莉娜·陈,在旁听了几次令人沮丧的分析会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

“我们是不是一直找错了方向?”她怯生生地在一次分析会上发言,吸引了所有大佬的目光,“我们一直在用分析人类线性序列语言的方法,寻找离散的符号和组合规则。但有没有可能……他们的语言更像是……一种全息式的、高密度并发的信息包?”

她调出了一段复杂的穴居人对话录音的声谱图,那上面不是清晰的音节分隔,而是一团交织在一起的、快速变化的频率阴影。

“看这里,”她指着其中一段,“当那个长者阻止幼崽触摸探测器时,他发出的不是一连串分开的声音,而是一瞬间爆发出的、包含了多种频率和强度的‘声音簇’。

我们是否应该把每一个这样的‘簇’,而不是每一个‘咔嗒’或‘喉音’,看作一个基本的‘信息单元’?”

这个想法如同在黑暗的房间里划亮了一根火柴。虽然微弱,却指出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团队立刻调整策略。他们不再试图分割音节,而是开始利用强大的【伏羲】子节点算力,将采集到的海量语音数据,以不同的时间窗口(从毫秒到秒)进行整体分析,寻找这些“声音簇”与特定语境、行为、甚至情绪状态之间的相关性。

这是一个计算量恐怖的工作,如同大海捞针。

他们首先聚焦于那些最容易界定的场景:争斗时的叫喊、祈祷时的吟唱、发现食物时的呼叫、以及……那次意外接触中,长者阻止幼崽和随后吟唱时发出的声音。

奇迹,在无数次失败后,终于悄然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