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老黑那仅存的手臂,看着他眼中那为了后代甘愿赴死的决绝,听着他那朴实无华却震耳欲聋的话语,诸葛亮的灵魂仿佛被瞬间击穿!
他的思绪,猛地跨越了千年的时空,回到了那个他只在书本和影视作品中了解过的年代——抗美援朝时期。他想起了那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的志愿军战士们。他们中的许多人,出征时也只是十几二十岁的少年,他们告别家乡和亲人,跨过鸭绿江,在极其艰苦恶劣的条件下,与强大的敌人浴血奋战。
他们是为了什么?不也是为了身后的祖国,为了家乡的亲人不再受战火威胁,为了后代能生活在和平的阳光下吗?‘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代就不用再打了’……这句话,原来在任何一个时代,在任何一群守护家园的人心中,都是相通的!
他想起了那些长眠在异国他乡的年轻身影,他们牺牲的时候,很多人的年龄,甚至比眼前的诸葛瞻也大不了多少。他们用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为后辈换来了宝贵的和平发展环境。
而眼前的老黑,这位三国时代的老兵,说着同样意思的话,怀揣着同样的心情!他不是不懂安稳的美好,恰恰是因为他太懂得战乱的残酷,所以才更不愿意让自己的后代再去承受!
诸葛亮低下头,看着已经微微红了眼眶的诸葛瞻。孩子清澈的眼眸中,倒映着天空和未来。如果……如果因为自己此刻的“仁慈”和犹豫,放任司马懿整合北方,将来有一天,战火重燃,是否也要轮到瞻儿,或者瞻儿的子孙,像老黑一样走上战场,经历生死?是否也要让更多的家庭,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
和平,不是乞求来的,也不是靠消极防御能守住的!尤其是面对司马懿这样的对手。一时的仁慈,可能会换来更长久的痛苦和更大的牺牲。老黑他们这一代人,愿意用自己最后的鲜血,为后代铺平道路。我……我难道连支持他们、带领他们去争取这个未来的勇气都没有吗?
谯周、刘巴等人的话,是从民生、从当前代价的角度考虑,充满了人文关怀,这没有错。
而老黑的话,则是从未来、从根本消除威胁的角度出发,充满了血性与牺牲,这同样令人动容!
是选择眼前的、暂时的安宁,可能埋下未来更大的隐患?
还是选择承受眼前的阵痛,为了子孙后代的长久太平?
这个抉择,沉重无比。
诸葛亮久久沉默着。他轻轻抚摸着诸葛瞻的头,目光再次投向北方。那里,是司马懿正在用铁与血强行整合的魏国。原本因为刘巴的话而倾向于搁置北伐的念头,此刻再次动摇了,并且以一种更加沉重、更加坚定的方式,在他心中重新升起。
他没有立刻做出决定,但心中的天平,已经开始倾斜。
离开老黑家,走在回府的路上,长安城喜庆的年节气氛依旧,但诸葛亮的心境已然不同。他看着街道上那些无忧无虑的孩童,看着为筹备年货而忙碌的人们,心中那份“为了后世不再有战争”的责任感,前所未有的强烈起来。
第三次北伐,不再是单纯的军事扩张,也不再是意气之争,更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它承载了像老黑这样的无数老兵、乃至无数普通百姓,对永久和平、对子孙后代安稳生活的深切期盼。
这个决定,关乎国运,更关乎未来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命运。
夜色渐深,丞相府的灯火亮了一夜。没有人知道,那位身负两个灵魂的丞相,在年终大祭的前夕,经历了怎样一番惊心动魄的思想斗争。但所有人都能感觉到,一股坚定而沉毅的力量,正在那间灯火通明的书房中凝聚。
翌日的朝会上,诸葛亮会做出怎样的决断?是继续休养生息,还是毅然挥师北上?悬念,留在了写岁末寒风中,也留在了每一个关注着季汉命运的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