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 > 第二百七十二章 渭河丰碑

第二百七十二章 渭河丰碑(2 / 2)

王五年迈的母亲颤抖着双手抚摸着牌匾,老泪纵横,喃喃道:“五儿……五儿你看到了吗?朝廷没有忘了你啊!你是功臣!咱们家是功臣之家啊!”周围的乡亲们也纷纷感慨,以往当兵打仗,死了也就死了,哪曾有过这般荣耀?

类似的场景,在大汉控制的益州、荆州、雍凉、乃至新得的南阳、江淮等地不断上演。那块小小的牌匾,不仅是一种物质补偿的象征,更是一种极高的社会荣誉和精神慰藉,极大地抚平了烈属心中的创伤,也在民间树立了“为国牺牲,无上光荣”的价值观。

新政推行并非一帆风顺,总有疏漏和执行不到位之处。诸葛亮深知,再好的政策,若不能落到实处,便是空中楼阁。他决定亲自走访一些烈属家庭,既是慰问,也是督察。

他没有摆出丞相的全副仪仗,只带了少数随从和护卫,轻车简从,如同普通官员般,深入乡里。

在一处偏远的山村,他走访了一户儿子战死在潼关的老兵家。家里只剩下年迈的父母和一个尚未成年的妹妹,生活困顿。虽然“功臣之家”的牌匾已经送来,但地方官吏办事拖沓,承诺的抚恤钱粮和减免的赋税尚未完全落实。老父亲拉着诸葛亮的手,浑浊的眼中没有抱怨,只有失去独子的悲痛和对未来的茫然。

“大人……小老儿不敢求别的,只求……只求朝廷莫要忘了俺儿……他是为了咱大汉……”老人哽咽着。

诸葛亮紧紧握住老人粗糙的手,眼眶湿润了。他仿佛看到了前世那些为国捐躯的年轻战士,他们的家人,也是如此的深明大义,又如此的令人心碎。

“老丈放心!”诸葛亮声音坚定,“朝廷绝不会忘记任何一位为国流血的将士!您儿子的牺牲,重于泰山!是本相……来迟了!”

他当场责令随行的吏员,记录下这户人家的情况,并要求当地官府限期解决所有问题,严惩办事不力的官吏。

在另一处,他探望了一位在武关之战中失去双腿的年轻士卒。那士卒原本是家中的顶梁柱,如今伤残归乡,意志消沉,觉得成了家里的累赘。诸葛亮坐在他床边,耐心开导,向他详细解释了新成立的“退伍士卒事务司”将会如何帮助他,可以学习编织、木工等手艺,未来依然可以养活自己,甚至为家庭做贡献。

“你还年轻,路还长。”诸葛亮温和地说,“失去了双腿,不代表失去了一切。朝廷记得你的功劳,也会帮你找到新的路。活着,就有希望。”

年轻士卒听着丞相温和而有力的话语,看着丞相眼中真诚的关怀,原本灰暗的眼神,渐渐重新燃起了一丝光亮。

一连走访了数家,所见所闻,让诸葛亮心情沉重,也更坚定了完善和推行优抚政策的决心。他亲眼看到了新政带给烈属和伤残士卒的希望,也看到了执行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回到长安后,他立刻召集相关官员,严厉申饬,并进一步完善了监督和执行机制。

诸葛亮的一系列举措,如同春风化雨,逐渐浸润了因战争而创伤累累的大汉土地。

“北伐烈士陵园”的建立,给了所有牺牲将士一个庄严的归宿,也让活着的人有了一个寄托哀思、缅怀英烈的场所。那块钉在门楣上的“功臣之家”牌匾,成为了乡里间备受尊崇的象征,烈属们不仅得到了物质保障,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尊重。

伤残士卒得到了妥善安置,看到了重新生活的希望。普通民众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深切感受到了朝廷对将士的重视与关怀,从军报国的热情非但没有因战争的残酷而消退,反而因为这份“后顾之忧”的解决而更加高涨。

“当兵吃粮,死了朝廷管一辈子,娃儿还能上学,门上还挂功臣牌匾!这兵当得值!”民间开始流传这样的言论。

原本笼罩在帝国上空的战争阴霾,在这些充满人情味和现代人文关怀的政策抚慰下,渐渐消散。人们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慢慢走出,化悲痛为力量,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恢复生产、建设家园的行动中。国家的凝聚力,在这一次次的“不负”承诺中,得到了空前的加强。

长安丞相府内,诸葛亮看着各地报来的、关于优抚政策落实情况和民间反响的奏报,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疲惫而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这些举措,花费巨大,甚至引起了一些非议。但他更知道,这笔“投资”是值得的。它买来的,是军心,是民心,是国家的稳固,是未来无数将士心甘情愿的效死之心!

“制度……唯有形成制度,才能持久,才能让这份尊崇与保障,超越个人,成为国家的基石。”他低声自语,目光再次落在那卷写着“退役军人保障法”雏形的竹简上。

第一次北伐结束了,但一个更加注重“人”、更加制度化的新时代,正在诸葛亮的推动下,悄然拉开序幕。渭河边上的那片陵园,不仅安息着英烈,也矗立起了一座象征着新理念的丰碑。这丰碑,将指引着这个艰难复兴的帝国,走向一个更加注重内部建设、更富有人文关怀的未来。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个来自千年后的灵魂,所带来的、超越时代的眼界与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