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诸葛亮将第一百二十面标记着“烽燧”的赤旗插进沙盘时,庞统突然砸碎了手中测算淮河水文的陶壶——徐庶与黄权在驿馆为芍陂屯田方案争吵的第三夜,来自武昌的陆逊回信终于抵达:“江陵以北三百里丘陵,当增筑三座互为犄角的弩砦。”
解决完阵亡士卒的善后问题诸葛亮又开始马不停蹄的召集徐庶、黄权等人奔赴长安商量新的防线问题。
公元241年冬日的长安丞相府,炭火驱不散深宫的寒意,却更衬出厅堂内那份凝重的炽热。巨大的天下舆图几乎覆盖了整个墙面,新近标注的赤色区域——宛城、潼关、武关、寿春、合肥——如同灼热的烙印,醒目地改变了旧有的疆域格局。
诸葛亮端坐主位,面容清癯,目光却比以往更加深邃。庞统、徐庶、黄权分坐两侧。案几上堆积着来自前线的军报、地理志、人口簿册。
“诸公,”诸葛亮的声音打破了沉寂,羽扇轻点舆图,“北伐一役,我军拓土千里,然疆域骤变,防线拉长,旧有布防已不合时宜。今日请诸位前来,便是要重新规划我大汉万里边防,使之如臂使指,固若金汤。”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此非一隅一地之调整,乃关乎国运之重新布局。需统筹全局,深思熟虑。元直熟悉荆襄,公衡久镇江东,士元精于奇谋,望诸位畅所欲言。”
徐庶首先开口,指向南阳盆地:“丞相,宛城虽克,然其地四战之地,北接颍川,西连武关,东望许昌。司马懿虽退守函谷关,然其南翼司马师部仍据守鲁阳、叶县一带,虎视眈眈。仅守宛城一城,恐难支撑。亮以为,当以宛城为核心,构建南阳防御圈。”
徐庶走到沙盘前,详细阐述他的构想:
“其一,核心坚城:宛城本身需进一步加固城防,增储粮草军械,屯驻重兵,以为支点。”
“其二,外围屏障:于宛城以北博望坡、西鄂,以西涅阳、酂城,以东舞阴、比阳等要地,修筑营垒,驻守兵马,形成卫星防线。尤其博望坡,乃北来要冲,需驻兵五千,深沟高垒,与宛城互为呼应。”
“其三,水路控制:淯水乃南阳命脉,需增强水军,控制河道,保障粮运,并巡防东侧,防止魏军自汝南方向渗透。”
“其四,武关联动:宛城与武关之间,丹水河谷通道需派兵驻守要害,设立烽燧,确保两地联系畅通,一方有警,另一方即刻可援。”
他最后总结:“如此,南阳不再是孤城,而是一个纵深数十里,水陆兼备,点线面结合的防御体系。纵司马师来犯,亦可层层阻击,使其难越雷池半步。”
诸葛亮微微颔首:“元直所虑周详。南阳乃荆襄北门,此处稳固,则荆州无忧。可依此策行之。此外,当地豪族,如原先依附曹魏者,需加紧安抚笼络,使其归心,亦可借其力助守地方。”
接着,黄权起身,指向淮南区域:“丞相,公衡负责江东,于江淮形势,略有浅见。此次虽得寿春、合肥,然淮南地广,水网密布,易攻难守。魏军虽退,然钟会、州泰等皆乃良将,必不甘心。”
他提出江淮梯次防御策略:
“第一线,淮水天堑:以寿春、合肥为两大支撑点。寿春当面向东北,控扼颍水、涡水入淮之口;合肥则面向东南,屏障巢湖,威胁历阳。此二城需屯重兵,广积粮草,并大力发展水军。淮水沿线,广设烽火台、巡河快艇,严密监控北岸动向。”
“第二线,江北壁垒:于合肥以南,濡须口重建并强化水陆营寨,使其成为合肥之犄角,锁控长江北岸。同时,在六安、成德等淮南腹地城池驻军,作为战略预备队,随时支援第一线。”
“第三线,长江防线:江东本土,以建业、京口、牛渚为重镇,水军主力集结于此。若淮上战事不利,可凭长江天险,阻敌南下。”
黄权特别强调:“江淮防御,首重水军。当增造楼船、艨艟,训练水卒,务使我水师实力,凌驾曹魏之上。如此,进可溯淮北伐,退可保江东汉土无虞。”
庞统插言道:“江淮之地,水利重要。可效仿昔日曹魏,于芍陂等地大兴屯田,一则供应当地军粮,减少转运损耗;二则积水为障,可阻滞敌军骑兵。”
黄权与徐庶就芍陂屯田的具体规模和驻军分配又进行了一番讨论,最终在诸葛亮协调下达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