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淅沥,打在格物院新铺的青瓦上,发出细密的声响,如同一首古老的歌谣。李丽站在回廊下,手指轻轻抚过朱漆廊柱,木料散发着淡淡的松香。这座位于通衢天下总部西侧的三进院落,是她耗费两个月心血打造的【格物院】——一个将改变这个时代科技进程的地方。
“夫人,瓦匠说东北角的屋檐还要再等三日才能完工。”青竹撑着一把油纸伞匆匆走来,绣花鞋已经被雨水打湿,在青石板上留下深色的脚印。
李丽抬头望向那片未完工的屋檐,雨水正顺着临时搭的草帘滴落,在地上汇成一个小水洼。“告诉他们不必着急,但榫卯结构一定要按图纸来做。”她从袖中取出一张绘有详细结构的图纸,“尤其是这个人字形的支撑,关乎整个屋顶的承重。”
青竹小心地接过图纸,忍不住多看了一眼,纸上那些精细的线条和标注,与寻常工匠的草图截然不同,倒像是工部大匠的手笔——但谁又能想到,这竟出自一位商妇之手?
“匾额挂好了吗?”李丽问道,顺手整理了一下被风吹乱的发髻。今天她特意穿了一身素雅的藕荷色褙子,发间只簪了一支银钗,显得干练而不失庄重。
“刚挂上,工匠们都说夫人的字有卫夫人之风呢。”青竹笑着指向正厅门楣。
李丽抬头望去,那块黑底金字的匾额上,【格物致知】四个大字在雨中熠熠生辉。这是她亲手所书,融入了现代简体字的笔锋,尤其是“物”字的撇捺,带着几分现代硬笔书法的利落。
“夫人,第一批学徒已经到了。”青竹指了指院门外,“共二十三人,比预计多了三位。都是各分行掌柜推荐的亲族子弟,年纪在十二到十五岁之间。”
李丽整了整衣襟,撑开自己手中的油纸伞:“让他们到明理堂集合,多出的三位也一并收下。”她顿了顿,嘴角浮现一丝笑意,“把昨天刚做好的那个水车模型也搬过去。”
明理堂内,二十三个少年局促地站在堂中央,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与众不同的学堂。没有圣贤画像,取而代之的是墙上悬挂的各种奇怪器具;没有经史子集,四壁挂满了绘有奇怪符号的图表;最引人注目的是正前方一面巨大的黑板,上面用白垩写着几行算式。
“都找个位置坐下吧。”李丽走进明理堂,将油纸伞交给青竹。学徒们慌忙行礼,有几个年纪小的差点被自己的衣摆绊倒。
待众人坐定,李丽环视这些稚嫩的面孔,他们中有衣着华贵的商贾子弟,也有粗布衣衫的贫家少年,此刻眼中都闪烁着好奇与不安。
“从今日起,你们就是格物院的第一批学子。”李丽站在讲台上,声音清亮有力,“这里不教八股文章,不习诗词歌赋,只传授经世致用的学问。”
一个身着锦缎的圆脸少年大胆举手:“夫人,学这些能考取功名吗?”
堂内响起几声轻笑。李丽注意到发问的少年手腕上戴着一枚金镯,应该是扬州金铺的少东家。她不恼,反而走近了几步:“你叫什么名字?”
“学生周世安,家父是扬州周记金铺的掌柜。”少年挺起胸膛,语气中带着几分骄傲。
“周世安。”李丽点点头,“我来回答你的问题——不能。”她故意停顿,看到少年脸上浮现失望之色,“但你能学会计算金银成色的方法,能设计出更精巧的首饰模具,能发明比现在精确十倍的秤量工具。”她走向墙边,指着一套精密的秤具,“这些,能让周记金铺的生意翻上几番。”
周世安睁大了眼睛,金镯子在腕间晃了晃。
“更重要的是,”李丽提高声音,目光扫过所有学徒,“你们将学到如何造出比弓箭射程远十倍的弩机,计算出最省料的建筑方法,调配出治疗瘟疫的药方——”她走到一个巨大的木制模型前,掀开覆盖的红布,“比如这个‘龙骨水车’,能将低处的水引到高处,一具可灌溉百亩旱田。”
模型精巧绝伦,木制的链条上带着一个个小斗,随着李丽摇动手柄,清水从低处被源源不断地提升到高处的水槽中。学徒们发出阵阵惊叹,几个农家出身的少年更是激动得站了起来。
“再比如这个。”李丽走到另一个装置前,掀开蓝布,露出一个铜制的奇特器械,“这是蒸馏器,可提纯药物,也能酿造更醇厚的美酒。”她点燃下方的酒精灯,倒入准备好的浑浊米酒。不一会儿,透明的液体从另一端的管子中缓缓流出,散发出浓郁的酒香。
“这...这简直是仙术!”一个瘦小的少年忍不住惊呼。
李丽微笑摇头:“这不是仙术,而是格物之理。只要明白其中原理,人人都能做到。”她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画出蒸馏器的简图,标注出各个部件的名称和作用原理。
看着学徒们渐渐发亮的眼睛,李丽知道火候已到:\"现在,有谁愿意第一个上来尝试操作?\"
一阵沉默后,一个穿着打补丁粗布衣的瘦小男孩怯生生举手:“我...我可以试试吗?”他说话带着浓重的闽南口音,手指关节粗大,显然从小干惯了粗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