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织机教室,两人又去了草药识别教室。这里是旧粮库改造的,里面摆着十几个木架,上面放着草药标本,有浙省的浙贝母、川省的黄连、闽省的陈皮,还有少数黔省的少数民族草药。老师是浙省的草药先生老周,之前在川省凉山教过草药,对少数民族草药很熟悉。
学生们正围着木架认标本,阿果的同乡阿依也在其中——就是上次漏乘的那个彝族姑娘,后来报名学了草药专业,想回去教山寨的孩子认草药,预防常见病。“周先生,这株‘凉山龙胆’的标本有点干了,叶子的纹路都看不清了,俺们认不准……”阿依指着一株发黄的标本说。
老周叹了口气:“阿依,不是先生不换,是标本不够。上次跟学校提过,想再采一批新鲜草药做标本,可学校说没有经费雇人去山里采,只能凑合用旧的。”
朱悦薇走过去,拿起标本看了看:“周先生,我有个主意。咱们可以跟川省的草药合作社合作,让他们定期送新鲜草药过来,学生们自己动手做标本,既省钱又能练手。另外,我可以设计一个标本保存盒,用粤省的橡胶做密封垫,能防潮防虫,标本能保存更久。”
朱静雯补充道:“我现在就联系川省的草药合作社,让他们下周送第一批草药过来。另外,从国库拨一笔钱,给草药教室买一批玻璃标本瓶和橡胶垫,确保每个标本都有合适的保存盒。”
阿依激动得眼泪都快出来了:“谢谢议事长,谢谢悦薇工程师!俺们学会了认草药,回去就能帮山寨的人治病,再也不用因为一点小病就跑几十里山路去县城了!”
最后,两人去了食堂。此时正是午饭时间,学生们排着队打饭,食堂的窗口摆着两个大桶,一桶是南河省的麦粥,一桶是苏省的咸菜,还有一筐粗粮馒头。一个闽省的学生林小满,是商道核算专业的,正拿着馒头啃,粥已经凉了,他只能就着咸菜咽下去。
“小满,粥凉了怎么不加热?”朱静雯走过去,摸了摸桶壁,果然冰凉。
林小满挠了挠头:“食堂的锅炉坏了,修了三天还没好,只能喝凉粥。俺们商道专业的课多,中午只有半小时吃饭时间,也没时间回家热。”
食堂师傅走过来,一脸无奈:“议事长,俺们也想给学生喝热粥,可锅炉的零件坏了,苏省的师傅要下周才能来修。这几天只能委屈学生了……”
“不用等下周!”朱悦薇从工具包里掏出扳手和螺丝刀,“师傅,锅炉的零件是哪坏了?我之前在苏省机车厂修过类似的锅炉,说不定能修好。”
师傅领着她们去后厨,指着一台旧锅炉说:“就是这个安全阀坏了,换个新的就能用。”
朱悦薇打开工具包,拿出一个备用安全阀——这是她上次修轻轨时剩下的,正好能用上。她蹲下身,熟练地拆下旧阀,换上新阀,又检查了一遍管道:“师傅,好了,你试试点火。”
师傅点燃锅炉,没过多久,粥就冒起了热气。学生们看到粥热了,都欢呼起来,林小满盛了一碗热粥,喝了一口说:“还是热粥舒服!谢谢悦薇工程师,以后俺们再也不用喝凉粥了!”
朱静雯看着热闹的食堂,对师傅说:“以后食堂的设备坏了,直接联系议事会的技术组,别等别靠。学生们吃得暖和,才能学得踏实。”
下午两点,朱静雯和朱悦薇在百姓大学的会议室开了个座谈会,参加的有老师和学生代表。王师傅说农械教室需要更多的零件样本,方便学生认零件;李姐说想给织机专业的学生加开“织机销售”课程,让学生不仅会修,还会卖;老周说想组织学生去川省的草药基地实习,增加实践经验;张强说希望毕业后能回公社当农械技术员,需要议事会给公社发个“技术认证”;阿依说想在山寨开个草药诊所,需要议事会帮忙申请药品补贴。
朱静雯把大家的需求一一记在笔记本上,笔记本是南河省的纸做的,封面印着“民生笔记”四个字:“王师傅的零件样本,我联系苏省机车厂下周送过来;李姐的‘织机销售’课程,议事会派商道专业的老师来帮忙设计;老周的实习基地,我跟川省的草药合作社对接;张强的技术认证,议事会下周就出政策,只要考核合格,直接发认证;阿依的草药诊所,药品补贴从民生基金里出,下周就能审批。”
座谈会结束后,学生们送朱静雯和朱悦薇到门口。张强抱着一台刚修好的小型农械,说:“静雯议事长,俺们一定好好学,以后帮更多百姓修农械!”阿依拿着一本新做的草药标本册,说:“议事长,俺们把凉山的草药都做成了标本,以后教学生更方便了!”
朱静雯和朱悦薇坐进货车,驶离百姓大学。夕阳西下,把货车的影子拉得很长,车窗外,学生们还在教室里练习实操,农械的轰鸣声、织机的哒哒声、老师的讲课声,混合在一起,像一首热闹的“民生交响曲”。
“姐,今天才知道,百姓大学的问题比我想象的多,可解决起来也没那么难。”朱悦薇翻着笔记本,上面记满了今天的发现和解决方案,“比如取暖器、锅炉零件,都是小事,可对学生来说就是大事。”
“对,民生教育就是这样,不能只看‘招生数’‘毕业数’,得看学生‘会不会用’‘用不用得上’。”朱静雯放慢车速,看着路边的麦田,南河省的农民正在地里插秧,“咱们下周把今天的整改方案在议事会上提出来,还要在全国各省的百姓大学推广——南河省的农械教室要加实操台,苏省的织机教室要装取暖器,川省的草药教室要建标本库,闽省的商道教室要配算盘和账本,每个省份都要根据百姓的需求调整课程,让百姓大学真正成为‘百姓的学校’。”
朱悦薇突然想起什么,从工具包里掏出《科目三操作指南》:“姐,今天看学生们实操,我突然明白科目三为什么要练直线行驶了——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以后下基层时,能稳稳地把车开到百姓身边,不跑偏、不耽误事。”
朱静雯笑了:“你能想明白就好。不管是考驾照,还是搞民生建设,都得‘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百姓的需求,就是咱们的‘行驶路线’,不能偏,也不能停。”
货车驶回市区时,夜幕已经降临,京北的街头亮起了灯,这些灯是苏省的织机厂生产的,灯泡是闽省的玻璃厂做的,电线是粤省的橡胶厂造的,每一盏灯都透着民生的温度。朱静雯指着远处一栋亮着灯的建筑说:“那是京北百姓大学的宿舍,学生们肯定还在看书、练技术。以后,咱们要让全国每个省份都有这样的百姓大学,让每个百姓都能学到技能,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
朱悦薇点点头,看着窗外的灯光,心里充满了期待。她知道,百姓大学的整改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民生需求等着她们去满足——南河省的农民需要更好的农械,苏省的织工需要更先进的织机,川省的彝族需要更多的草药知识,闽省的商人需要更规范的商道,而她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需求一个个变成现实,让《大明民主主义》和《韵澜思想》里的“民生教育”,真正走进每个百姓的生活里。
这一夜,京北百姓大学的教室里,灯光亮到很晚。王师傅在给农械做保养,准备迎接明天送来的新设备;李姐在整理织机课程的讲义,加了“织机销售”的新内容;老周在给草药标本贴标签,上面写着彝汉双语的名称;学生们在练习实操,张强在修拖拉机,阿依在做标本,林小满在算商道账,每个人都认真而专注,因为他们知道,学好这些技能,不仅能改变自己的生活,还能帮到更多的百姓。
而朱静雯和朱悦薇,已经开始准备下周议事会的提案,她们要把百姓大学的经验推广到全国,让更多的百姓受益。因为她们明白,民生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从百姓的需求出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才能让大明的百姓,真正过上“学得会、用得上、过得好”的日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教会她们的道理,也是她们守护民生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