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机场,方远大步流星的走了出来。
从闷热潮湿的香港回到干爽的北方,方远心情也是大好。
《少年包青天》杀青了!
这个速度虽然和香港那边一个礼拜出一个电影没法比,但是相对于此时内地的电视剧拍摄模式来看,已经算是神速了。
当然,这主要是得益于方远离京前留下的详细分镜头脚本,剧组的拍摄效率奇高。
成片粗剪出来,效果果然没让人失望。周杰饰演的包拯,少年意气又不失沉稳;王劲松的公孙策,儒雅俊秀;吴樾饰演的展昭,更是灵气逼人,小小年纪,一招一式有板有眼,眉宇间已初具南侠的英气与忠勇,成为全剧最亮眼的点缀之一。
剧情环环相扣,既有公案片的悬疑推理,又融入了适合年轻观众的轻喜剧元素,观感清新。
片子刚完成初剪,没等星火主动联系,央视购片部门的人已经闻风而动,主动上门了。
当央视能重视这部剧,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星火文化前一部《永不瞑目》在社会上引发的巨大轰动和良好口碑,让央视对这家风格独特、制作精良的新兴公司充满了信心。
审片室内,央视的审片主任点头满意道:
“好!片子很好!包公案的老题材,能拍出这么一股子青春朝气和新意,很难得!我看,就定在国庆档期。让全国老百姓也看看咱们国产剧的新气象!”
一锤定音!消息传回星火公司,瞬间一片欢腾。能在国庆期间登陆黄金档,这不仅仅是商业成功,更是一种官方认可的殊荣。
方远大手一挥,直接在京城有名的一家老字号饭店里包了好几个雅间,除了《少年包青天》的剧组核心成员外,还把这次帮了大忙的几个京圈的核心人员也请了过来。
王硕他们几个自然捧场答应,说实话,虽然帮了个忙,但是之前毕竟一是卡人家《永不瞑目》在前,而且方远监制的《海马歌舞厅》收视率爆炸,在首都取得了轰动,过两个月在全国各地电视台也要播放。
真说起来,王硕觉得自己欠了方远的人情,毕竟《海马歌舞厅》的故事几乎是被方远推翻,重新弄出来的。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全天下的男人聊天话题都差不多,哪怕是王硕他们几个也不例外。几个人的话题不知不觉就从电视剧聊到了时局上。
王硕抿了一口白酒,夹一筷子涮好的羊肉,咂咂嘴道:“啧,这苏联老大哥那边,今年可是真不太平啊。年头华约没了,八月份又闹那么一出,这架势……悬乎了。”
旁边坐着的马卫都接话道:“谁说不是呢。这庞然大物,眼看着有点摇摇晃晃的意思。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我看啊,再怎么着,撑个几年总还是没问题的。”
冯晓刚嘿嘿一笑,插科打诨:“硕爷,马爷,您二位这就忧国忧民上了?咱这庆功酒还没喝透呢!”
方远一直安静地听着,这时放下酒杯,石破天惊地来了一句:“几年?我看呐,能不能撑过今年年底都两说。”
这话一出,桌上顿时静了一下。王硕斜眼瞅着方远,乐了:“嘿!年底?这满打满算可就剩俩多月了。这能说塌就塌啊?那可是苏联!”
“就是,方老板,你这判断也太激进了。”马卫都也摇头表示不信,“体制摆在那儿,底蕴深厚,哪能说没就没?”
方远早知道没人会信,他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看着王硕:“硕爷,要不……咱俩打个赌?”
“赌什么?”王硕来了兴致,他最爱这种杠上开花的戏码。
“就赌苏联能不能撑过1991年。”方远觉得自己真有点不厚道,开挂跟人家玩,“要是到了1992年1月1日,苏联这面红旗还在莫斯科飘着,就算我输。我免费给你接下来三部戏当监制,分文不取,就像《海马歌舞厅》这样,保证给你整得明明白白。”
王硕眼睛一亮,这赌注可太有诱惑力了。他拍板道:“成!这赌我接了!要是你赢了,怎么说?”他压根不信苏联会垮得这么快。
方远早就等着他这话。
“我要是赢了,也不多要。您硕爷随便拿出一个您手里的本子,甭管是《动物凶猛》还是别的什么,版权归我,随我折腾,改编权、拍摄权,我说了算,您不能拦着。”
王硕一听,哈哈大笑,觉得这赌自己赢面极大,简直是白捡的便宜,当即举起酒杯:“好!一言为定!在座各位可都是见证啊!到时候方老板你可别赖账,三部戏,少一部都不行!”
“绝不赖账!”方远也举起杯,和他重重一碰。
清脆的碰杯声响起,一场关于巨人命运的赌约,就在这涮肉的热气与酒香中定了下来。
众人纷纷起哄,宴会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没人把方远的话当真,只当是他酒后的狂言。
酒席散了以后,作为东道主,方远主动留在最后,一直到所有人都坐上车返回,发现冯晓刚跟在自己旁边,一直没走。
“方爷,”他给方远递了根烟,自己也点上,“喝多了吧?我陪您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