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滚石(1 / 2)

方远是在下榻酒店的房间里接到黄霑电话的。

“喂,您好?”方远拿起电话。

“哈哈哈!是方老板吗?我是黄霑啊!”

“霑叔!您好您好!”方远一愣,没想到他会联系自己。

“哎呀,方老板,我也不绕弯子啦,”黄霑说话向来直接,“我这次啊,是受人所托,做个中间人。滚石唱片的段老板,段钟潭,还有我的老友罗大佑,他们两位想约你见个面,吃个便饭,聊一聊。不知道方老板你什么时候方便?”

滚石唱片?段钟潭?罗大佑?

饶是方远心有准备,听到这三个名字连在一起,心头也是微微一震。这几乎是九十年代初,台湾乃至整个华语流行乐坛最具分量的黄金组合了。

滚石唱片,华语乐坛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唱片公司,不用加之一,甚至是独一档的存在。它是台湾最大的本土唱片公司,堪称华语乐坛的黄埔军校。旗下猛将如云,李宗盛、周华健、陈淑桦、赵传、潘越云、张信哲、伍佰、梁静茹、五月天……

更重要的是,滚石以其独特的人文气息和精准的商业眼光,几乎引领着台湾乃至华语流行音乐的潮流。能入滚石法眼,意味着真正踏入了华语流行乐的核心圈层。

段钟潭,滚石唱片的创始人兼总经理,这位幕后推手,眼光毒辣,手腕高超,是他一手打造了滚石的辉煌。他亲自出面邀约,分量极重。

而罗大佑,更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华语乐坛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如果华语乐坛有排名的话,低调一点的说的话,他的位置是坐三望一。

但实际上是,他是华语乐坛所有乐评人评选最伟大音乐人的最大公约数,早在八十年代,他就以《之乎者也》、《未来的主人翁》等专辑,用犀利的词曲成为一代人的“音乐教父”。

进入九十年代,他音乐风格更多元,但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不减,影响力早已超越音乐本身,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他移居香港后成立的“音乐工厂”,更是汇聚了梦、花比傲等顶尖人才。

这两位邀请,还是托黄霑这个级别的人传话,说句不恰当的,哪怕是港督都得抽时间见一面了。

方远自然没有理由拒绝。爽快的回复了黄霑。

会面地点位于港岛南区一间僻静的私人会所。会所面海,环境清幽,私密性极佳。

侍者引他进入一间雅致的包房,滚石唱片总经理段钟潭和罗大佑已经坐在那里等候。

“方老板,欢迎欢迎!百闻不如一见,果然是年轻有为啊!”段钟潭起身相迎,笑容满面。他身材微胖,戴着金丝眼镜,气质儒雅。

“段总您太客气了,叫我方远就好。劳您和罗先生久等,实在是抱歉。”

罗大佑也站起身,与方远握手,他的表情相对严肃些:“方老板,你好。”

三人落座,段钟潭率先打开话匣:“方老板,不瞒你说,你可是我们滚石的仇人啊!当初解晓东先生那首《让我欢喜让我忧》,我们滚石可是盯了很久,连版权费都快谈妥了,结果硬是被你们星火抢先一步拿到手!害得李宗盛懊恼了好一阵子呢!”

方远微微一笑:“段总说笑了。那是我们运气好,也是和这首歌有缘分。滚石家大业大,好歌如云,不差这一首。”

寒暄几句后,罗大佑一直试图将话题引向了音乐。尤其对杨玉莹几张专辑中几首“化名”作品的好奇。

方远连在黑豹和高岗面前都不敢谈音乐,何况在罗大佑?

嗯,还是扯远一点。

“音乐创作就像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你看,水流缓缓流过,似乎什么都没有留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旋律应该就像水流一样.....”

罗大佑听得一愣一愣的,怎么那么玄学?

还没反应过来,发现方远已经不理他,转而继续聊起运营和合作了。

“方老板,既然说到请教与合作,那我就开门见山了。我们滚石非常欣赏星火文化在内地市场的开拓能力。

不知道方老板有没有考虑过更深度的合作方式?比如我们滚石可以对星火文化进行战略性的投资,或者,干脆由滚石来收购星火的部分股份?”

方远笑道:“关于收购或者控股,我们目前确实没有这方面的考虑。星火文化就像我们的孩子,我们更希望能独立自主地把它培养长大,探索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路。”

他拒绝得干脆利落,不留余地。

段钟潭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恢复如常,他没想到方远拒绝得如此果断:“理解,理解!年轻人有想法,有冲劲是好事。那……方老板对合作有什么具体的想法吗?”

“合作当然欢迎!”方远立刻接过话头,“我们可以探讨很多模式。比如,滚石旗下的优秀艺人如果到内地发展,星火可以提供全面的宣传和落地支持;同样,星火的艺人如果有适合海外发行的作品,也希望借助滚石强大的渠道网络。

甚至,在一些大型演出、影视项目上,我们都可以携手。我相信,这种基于平等互利的合作,空间会更大。”

方远提出的是一种战略联盟式的合作,而非依附关系。段钟潭是老江湖,立刻明白了方远的意思和野心。他沉吟片刻,点头道:“方老板的思路很清晰。具体的合作模式,我们可以让

当然,罗大佑也不是在旁边干看着,他现在是音乐工厂的老板,虽说不怎么管事,但是对于音乐公司的运营自然也有自己的见解。

“说起来,我跟内地也算有缘分。”罗大佑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