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发布会对峙(1 / 2)

祁天佑点击“发送”的瞬间,加急邮件的进度条刚跳完100%,发布会现场的顶光就骤然铺洒全场,

暗场时的窃窃私语被强光压得戛然而止,玻璃墙外的喧嚣像被按下了开关,突然清晰起来。

他站在后台阴影里,指尖捏着镀金袖扣转了半圈,将西装袖口的褶皱压得服帖。

那是他刚入职时,老领导送的见面礼,金属的冷意正顺着指缝往上爬,恰好压下掌心的薄汗。

这时,主持人的声音穿过玻璃飘过来,带着扩音器的共振:“让我们欢迎京州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祁天佑!”

会场里坐得满当当,连后排的加座都挤着人,前排媒体区的摄像机架得像片黑森森的小树林,镜头全对准讲台中央那块三米高的主屏。

祁天佑深吸一口气,迈步走上台,皮鞋踩在地毯上,没发出一点声音。

“讲真,我不是来澄清什么的。”他握着麦克风的手指微微用力,开场白像块冰,瞬间浇灭了全场的躁动,

“过去二十四小时,热搜上的事各位都看明白了,有人想做场‘舆论手术’,把我从公众视野里摘出去。

但他们犯了个错:选错了麻醉剂。”

话音刚落,主屏突然切黑。

再亮起时,两道冷白数据流在屏幕上撞出刺眼的对比:左侧是三百七十二个攻击账号的Ip集群热力图,红点密密麻麻挤在京州西区别墅区;

右侧是赵家别墅wi-Fi的Ac地址日志,时间戳精确到毫秒,与Ip激活时间完全咬合。

网安部门的立案回函紧随其后,红色公章在屏幕上盖得明明白白。

“这些账号同步发动攻击时,比热搜爆发早了四十七秒。”

祁天佑的语气平得像湖面,却让台下的快门声突然密了,

“这不是水军失控,是指挥官亲自按下了启动键。而这个‘指挥官’,用的是赵德汉副厅长夫人名下的平板。”

第一排,穿蓝色衬衫的记者突然举手,录音笔举到胸前:

“祁先生,您展示的日志是否经过脱敏?怎么证明原始数据没被篡改?”

“不用证明。”祁天佑点头时,目光扫过全场,

“这些日志是从反贪局技术通道直调的,没经过任何中间环节。如果你怀疑合规性,现在就可以拨省纪委的值班电话,备案编号我已经打在屏幕左下角了。”

那记者捏着录音笔顿了顿,指尖在号码上划了一下,终究没再开口。

全场都知道,这个号码一拨,就是铁板钉钉的事。

祁天佑抬手按了下遥控器,ppt翻到第二页。

这次,主屏被两篇论文占满:

左侧是赵立冬在职时提交的硕士论文,标题是《水体污染物降解模型研究》;右侧是此次用来诬陷祁天佑的“伪造实验记录”。

“大家看变量命名。”他点开动态演示,两条红色折线在屏幕上慢慢重合,

“论文里的‘x1-d、x2-bod5’,在伪造记录里一字没改;

回归系数的重合度达98.6%。更巧的是,这份‘原创研究’引用的三篇核心文献,发表时间全在论文提交之后。”

“这是典型的学术剽窃规避!”后排,穿灰色西装的资深记者猛地站起来,声音带着激动,

“我们去年曝光过同款案例,当事人直接被撤销了学位!”

祁天佑没接话,而是点开了视频连线。屏幕上很快出现穿灰色制服的男人,胸前的工作证晃了下,是教育部学位中心的技术专家。

“经核查,该论文查重时规避了核心章节,系统日志显示有三次人工干预记录,完全符合学术不端的复核标准。”专家的声音透过音响传出来,没一点含糊。

“所以我想问问各位。”祁天佑的目光扫过摄像机镜头,

“到底是谁在造假?是那个二十年如一日做监测的人,还是靠篡改数据混学位、还能一路升迁的人?”

第三组证据弹出时,台下有人倒抽了口气。

白底黑字的银行流水单占满屏幕,付款方式“京州环境评估中心”,赵立冬的分管单位,收款方是“启航网络营销公司”。

屏幕下方突然跳出行小字:该公司法人代表王某,2011年因组织网络暴力被判有期徒刑10个月。

最扎眼的是审批栏,电子签名“赵德汉”三个字带着荧光,在“500,000元”的金额旁亮得发烫。

“这不是下属擅自行动。”祁天佑的声音压得低了些,却更有穿透力,

“这是领导亲手批的‘舆情服务费’,用来买黑稿,抹黑一个追查环保违规的公务员。”

台下的手机屏幕亮成一片,有人已经开始低头敲键盘,指尖在屏幕上飞得快。

就在这时,后排一名戴眼镜的记者突然起身,语气带着尖锐:

“祁先生,您展示的私人通信和监控资料,是否涉嫌侵犯隐私权?程序正义在哪里?”

祁天佑盯着他看了两秒,指尖在遥控器上敲了敲,声音不高却穿透全场:

“如果有人用权力把黑钱藏进集装箱,把造假论文塞进学位库,那他的‘隐私权’,就是给腐败盖的遮羞布,透明,才是晒死蛀虫的太阳。”

他按下遥控器。主屏再次切黑,再亮起时,是泛着绿光的夜视画面:

京州港7号泊位的废弃仓库里,穿黑色夹克的男人正把银色现金箱塞进另一个人手里,那是赵瑞龙的心腹。

镜头突然拉近,对准接收方的衣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