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好戏要开场了(1 / 2)

祁天佑指尖悬在冷光键盘上方,目光紧锁监控大屏上奔流的数据流。

突然,右下角弹出的预警提示像根刺扎进视野,

#祁天佑论文造假实锤#,

三分钟内转发破十万,转瞬冲上热搜前三。

配图里的实验室记录表上,刺眼的红圈将“样本浓度”与“检测时间”栏圈得密不透风,旁附的文字带着刻意煽动的恶意:

“汉大政治系硕士竟靠篡改数据拿学位?”

他没动,指节在键盘上敲出一串利落的指令,舆情系统日志瞬间展开。

三百七十二个账号像被按下统一开关,两分钟内齐刷刷抛出相同内容,传播路径精准汇聚到一个Ip集群,

归属地直指京州城南赵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这个节点他再熟悉不过,正是昨晚孙玉晓论文蹊跷外泄的源头。

手机震得突兀,一封匿名彩信自动下载。

照片里,他坐在部委政策研究室翻文件的侧影被拍得清晰,拍摄角度藏在档案柜上方的监控死角,镜头像双窥伺的眼睛。

文字内容淬着冰:“靠抄袭上位的人,也配谈政策?”

祁天佑喉间溢出一声冷笑,拨通林华华的电话,语气里没半分慌乱:

“查赵立冬名下所有企业的公网Ip实时访问记录,重点扒凌晨两点到四点的操作日志,一个字节都别漏。”

“要什么级别权限?”电话那头的声音同样干练。

“走反贪局技术通道,调原始日志,不做任何脱敏处理。”

十分钟后,一份截图准时传过来。内网日志像张透明网,把痕迹抓得死死的:

大量水军指令从赵家别墅的私人wi-Fi发出,终端设备绑定在赵德汉妻子名下的平板电脑上,

登录账户赫然是“zdh_wife”,Ac地址与备案信息分毫不差。操作时间精确到秒,与热搜爆发的间隔仅47秒,

哪有这么巧的“同步”?

祁天佑盯着屏幕,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两下,证据链彻底闭环。

他关掉通话界面,点开加密档案库,指尖敲下赵立冬在职期间的硕士学位论文编号。

系统瞬间加载出pdF文档,标题《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土地财政依赖机制研究》映入眼帘。

他提取文中核心数据模型,导入比对程序,结果弹出的瞬间,连空气都仿佛静了半拍:

图表结构、变量命名、甚至回归系数的小数点分布,

都与指控他的“伪造实验记录”一模一样,只换了字体、调了坐标轴颜色,拙劣得像小学生抄作业。

他又调出这篇论文提交至教育部学位中心的原始版本,逐行比对后,“查重规避”的痕迹暴露无遗:

文字顺序刻意打乱,同义词生硬替换,完整段落拆得七零八落,是学术剽窃的典型手笔。

更讽刺的是,参考文献列表里三篇核心期刊文章,发表时间全在论文提交之后,总不能是文章穿越了?

祁天佑将两份论文拆页并列,生成带批注的对比图,附上查重报告与Ip溯源截图,压缩包命名为“反制素材包V1.0”。

他点开备注“学术打假联盟”的加密群组,

@了二十位高校教师博主和学术科普号主,消息简洁却有力:

“今晚八点整统一发布,话题带#谁在伪造学术正义#,不用解释来源,只问一句:

‘如果这算造假,那最初炮制这些数据的人,算什么?’”

群里瞬间沸腾。一位法学院副教授秒回:

“早看他伪善嘴脸不顺眼了!去年带学生做课题查过他论文,逻辑漏洞比筛子还大,根本经不起推敲。”

一位理工科博导发私信来,语气带着压抑的激动:

“你们总算动手了!三年前我们实验室质疑过他的结论,转头就被水军骂成‘学术混混’,就是这套手段!”

祁天佑将推送时间定在晚八点,全网流量的黄金时段,又启动去中心化存储协议,把完整证据包上传到三个离岸节点。

就算主平台被施压删帖,镜像文件也能通过短链接遍地开花。

刚部署完,办公室门被轻轻推开,林华华快步走进来,手里攥着一份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打印件:

“网安那边刚回函,确认赵氏文化传媒的服务器有非法控制痕迹,已经立案初查。但他们要更直接的操作证据,得把人跟操作绑死。”